滨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3 滨州市统计局

滨州市统计局

(2009年2月27日)

2008年,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新一轮解放思想为动力,努力化解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坚定信心,积极作为,科学务实,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

一、综 合

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236.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2.69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753.67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360.47亿元,增长18.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63:61.96:27.41变化为9.92:60.94:29.14,其中三产提高1.7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33610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4824美元),增长12.6%。

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7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1.2万人,安置困难群体再就业4200余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3万人。境外就业有了新进展,国外务工人员总量达1300余人。组织开展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5.8万人,组织职业技能鉴定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1.4万余人。《就业促进法》全面实施,就业促进政策由城镇延伸到农村,全市有9.5万人次享受到政策扶持。

价格上涨得到有效控制。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呈前高后低走势。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6.3%,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7个百分点。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5%,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9.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2.4%,房屋销售价格上涨5.8%。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77.20亿元,增长15.1%,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2.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6.6%。私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71家,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增长40.9%、23.1%和16.8%,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6.5、28.9和16.5个百分点。非公有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58.4亿元,增长23.1%,市场份额达85.4%,是市场繁荣活跃的支柱力量。全年民营经济实交税金82.77亿元,增长15.5%,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64.4%。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重点行业领域、奥运会及重大节日、重要时期的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964起,下降20.5%,死亡196人,下降12.9%,其中较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0.0%、39.5%,杜绝了重特大事故发生。全年亿元GDP事故死亡率0.16,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2.6,分别下降27%和11%。

抗震救灾工作卓有成效。全年接收捐赠款和物资折款1.4亿元,创造了滨州市救灾捐赠历史上的最高纪录,已向灾区拨付和调拨捐赠款物1亿元,为灾区捐赠棉衣被1.11万件。

二、农林牧渔业

2008年,全市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0.19 亿元,增长4.8 %。

种植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年粮食生产实现丰收,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616.06万亩,比上年增长5.2%,总产量达到276.96万吨,增长5.0 %。全市棉花播种面积202.22万亩,减少3.2%,总产量16.11万吨,增长1.8 %。

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

指标 单位 绝对量 比上年增长(%)

粮食 万吨 276.96 5.0

夏粮 万吨 136.29 6.3

秋粮 万吨 140.67 3.8

棉花 万吨 16.11 1.8

蔬菜(不含瓜类) 万吨 186.94 -13.2

水果 万吨 103.72 9.4

生猪年末存栏 万头 93.79 22.8

牛年末存栏 万头 56.69 0.9

羊年末存栏 万只 76.75 5.2

肉类产量 万吨 34.73 19.1

猪牛羊肉 万吨 19.57 8.3

禽 肉 万吨 14.68 44.5

禽蛋 万吨 16.42 11.4

奶类 万吨 10.60 -8.8

林、果业生产稳步发展。造林面积达到14615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28.5%,增长3.1个百分点。名优林果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形成一批品牌产业,无棣枣乡、阳信鸭梨、沾化冬枣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全年水果总产量103.72万吨,增长9.4%。

畜牧业、渔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34.73万吨,增长19.1%。奶类产量10.60万吨,减少8.8%。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2.61万吨,增长4.3%。名优品种的产量和规模都有大幅度增长。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农机总动力486.43万千瓦,增长1.4%。机耕面积469.68千公顷,机播面积470.87千公顷,机收面积307.43千公顷。全年累计引蓄黄河水9.3亿立方米,新增蓄水能力1980万方,总蓄水能力达7.7亿方。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2万亩,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1平方公里,有力地保障了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

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工作扎实推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2家,全国农产品示范化企业5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5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13家。全市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55万亩,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177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1358家,比上年增加107家。实现增加值660.55亿元,增长13.0%,回落11.6个百分点,总量、增速均列全省第13位。其中,轻工业增长13.1%,重工业增长11.9%,分别回落8.5和16.8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增速放缓。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86.90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回落14.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26.24亿元,下降5.8%,回落50.8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10.91亿元,增长0.4%,回落31.1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为10.0%,扩大2.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5.63亿元,增长1.43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44.3%,提高8.3个百分点。

四大支柱行业生产平稳增长。规模以上纺织业完成增加值231.69亿元,增长13.2%,实现利润59.68亿元,下降7.8%;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增加值73.04亿元,增长11.3%,实现利润14.53亿元,增长8.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增加值73.02亿元,增长11.7%,实现利润22.16亿元,下降1.9%;石油加工炼焦业完成增加值58.04亿元,增长24.7%,实现利润8.35亿元,下降19.9%。

工业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在重点统计的106种产品中,产量增长的有57种,占53.8%,其中,食用植物油增长16.9%,服装增长1倍。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产品产量下降。烧碱下降5.6%,原油加工量下降3.1%,硫酸下降25.2%, 化肥下降17.2%,电解铝下降7.7%,发电量下降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