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3 河南省统计局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起始之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增加投资和扩大消费,稳步推进各项改革,积极实施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基本实现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十五”计划开局良好。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45.02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34.0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2662.33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1748.69亿元,增长10.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2.6:47.0:30.4变化为21.8:47.2:31.0,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市场物价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7%,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0.4%,居住类价格上涨3.3%。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9%。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0.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9%。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比上年上涨0.4%。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省城镇从业人员85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全年各类职业介绍机构介绍成功56万人次就业,各级劳动部门共培训失业下岗人员35.20万人次。通过推进再就业工作,使23.39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仍不够合理,消费需求依然不足,社会投资还未全面启动,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偏低。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产品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全省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1514.00万亩,比上年扩大662.00万亩,优质专用水稻种植面积比上年扩大80.00万亩,优质玉米种植面积比上年扩大461.00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上升。一批养殖基地和畜产品加工项目相继建成。

种植业战胜严重旱灾,获得较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4119.88万吨,比上年增长0.4%。其中,夏粮2338.36万吨,增长3.1%;秋粮1781.52万吨,下降2.8%。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作物持续增产,名优、新特、精细品种不断增加。全年棉花产量82.77万吨,比上年增长17.6%,烤烟产量31.18万吨,比上年增长14.7%。油料产量362.49万吨,比上年下降7.7%。

林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62.10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0%。

畜牧业保持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达541.00万吨,比上年增长4.6%。其中,猪牛羊肉总产量467.00万吨,增长3.1%。禽蛋产量286.00万吨,增长5.9%。奶业生产发展较快,全年奶类总产量30.00万吨,增长48.5%。水产品产量31.00万吨,比上年下降3.6%。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6078.69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5.2%;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达到243.46万台和148.42万辆;全年农村用电量134.61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7.0%;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778.00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1%,节水灌溉面积1057.00千公顷,增长12.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287.62亿元,比上年增长9.8%。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完成增加值126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748.45亿元,比上年增长8.6%;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282.22亿元,增长9.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87.21亿元,增长3.2%。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405.17亿元,增长9.5%;重工业增加值864.81亿元,增长10.3%。大中型工业完成增加值863.40亿元,增长6.0%。

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在煤炭、冶金、建材、电力和造纸等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同时,主要支柱产业增速加快。与上年相比,煤炭采选业增长20.5%;食品加工业增长11.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5.1%。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加强,工业新产品产值比上年增长12.2%。

工业产销基本衔接。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620.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4%,产销率达97.9%。实现利润总额138.49亿元,比上年增长2.5%。亏损企业亏损额41.43亿元,增长5.1%;亏损面17.0%,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1.78%,比上年提高3.08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8.4%,比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10.5%,提高9.0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4.4%,下降0.97个百分点;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12.5%。但仍有一部分企业的效益还不理想,亏损企业的亏损额比较大。

建筑业增长加快。全省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安工作量447.97亿元,增长25.4%,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实现利税18.00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工程质量稳步提高,按单位工程个数计算的工程质量优良品率为45.9%,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按房屋面积计算的工程质量优良品率为47.5%,提高了2.2个百分点。

地质勘察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新发现矿产地12处。新增原煤探明储量1.67亿吨。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27.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997.99亿元,增长13.8%;城乡集个体经济投资583.77亿元,增长5.3%。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653.27亿元,比上年增长9.8%;更新改造投资198.53亿元,增长21.5%;房地产开发投资102.84亿元,增长32.1%。

投资结构有所调整。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投资中,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189.55亿元,增长49.8%;以城市供水、供热、污水处理、道路、园林等为主的城市公用事业完成投资79.77亿元,增长75.3%;文化教育卫生投资49.47亿元,增长28.2%。邮电通信业投资79.31亿元,电力供应业完成投资75.55亿元,农林牧渔水利业完成投资64.15亿元。

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持续回升。全年工业技术改造完成投资145.04亿元,增长36.6%,其中,石油采掘业投资31.00亿元,增长85.9%;冶金工业完成投资30.14亿元,增长37.7%;轻纺织工业完成投资32.41亿元,增长31.4%。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6台发电机组已全部并网发电,主体工程完工;宁西铁路河南段路基基本完成,铺架工作开始进行;新庄至焦作、漯河至驻马店、洛阳至三门峡、三门峡至灵宝、商丘至开封、漯河至周口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禹州电厂和信阳电厂1#、2#机组投入运营;首批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