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综合技术服务进一步改善。2001年末,全省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186个,其中省以上质量检验机构64个。全省已建立气象防灾减灾寻呼系统18个,卫星云图地面接收站109个,气象公益服务站122个,121气象信息电话自动答询服务系统120个,电视气象服务系统84个。年末全省地质环境监测站22个。测绘、计量和地震等其他综合技术服务工作继续取得进展。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发展。2001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05个,文化馆191个,公共图书馆134个,博物馆72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1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25座。全省广播人口覆盖率94.5%,电视人口覆盖率94.0%,有线电视用户280.90万户。全年出版报纸13.50亿份,期刊1.08亿册,图书3.30亿册。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1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包括个体诊所)10719个,床位20.00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18.50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7.20万人,其中:医生11.10万人,护师、护士6.50万人。年末全省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34个,卫生技术人员1.60万人。妇幼卫生机构136个,卫生技术人员6264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2057个,床位5.10万张,卫生技术人员6.70万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总村数的97.0%,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2.10万人。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2001年,在国内外的各项比赛中,我省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5个、亚洲冠军18个,其中创世界纪录1个、亚洲纪录1个、全国纪录2个。全民健身运动取得好成绩,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学生1180.00万人。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加快。全省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加剧趋势得到一定遏制。年末全省各级环境监测站133个,环境监测人员3796人。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611个,总投资3.46亿元。全省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9.5%,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纳入国家二氧化硫控制区内的郑州、焦作和洛阳三市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达到二级标准。 自然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省自然保护区达到2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16.61千公顷,占辖区总面积的2.5%。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29个,比上年增加5个。 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在全省城市中建成了144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1036平方公里;125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662平方公里。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加快。年末全省投产运行和试运行的污水处理厂共有28个,设计日处理能力达208.00万立方米。 十二、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上年基本持平。2001年全省出生人口126.00万人,出生率为13.2‰;死亡人口59.00万人,死亡率为6.2‰;全年净增人口67.00万人,自然增长率为7.0‰。年末全省总人口为9555.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34.29万人,占24.4%;乡村人口7220.71万人,占75.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7.2%,老年人口达到691.78万人。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6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9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968元,增长6.1%。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464.53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7356.00万平方米。但一些收入较低的城乡居民家庭生活仍比较困难,农村扶贫任务依然艰巨。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省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676.00万人,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5.50万人;有527.90万企业职工和141.87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有362.20万职工和94.20万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15亿元,享受最低生活费保障人数为52.8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省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5.97万张,收养4.42万人。城镇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580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52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7.10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20亿元;接受社会捐赠1037.00万元。 注: 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