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3 河南省统计局

1999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深入贯彻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认真落实省委六届六次全会、省人大九届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积极增加投资,努力扩大消费,着力调整结构,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565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23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2064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1378亿元,增长8.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882元,比上年增长7.2%。

市场物价总水平继续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3.1%。其中食品类价格下降5.4%,衣着类价格下降3.3%,家庭设备及用品价格下降2.8%,交通和通讯工具价格下降4.5%,服务项目价格上升6.7%。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3.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分别比上年下降4.3%和12.0%。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省从业人员达5750.1万人,比上年增长0.5%,其中城镇从业人员984.35万人。全年各类职业介绍所介绍65万人次就业,组织51.2万人次参加了各类就业培训。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帮助国有企业27.4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劳动部门城镇登记失业率2.6%。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投资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不足;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部分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和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部分农产品相对过剩,农民收入增长困难较多。

二、农业

种植业获得较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4253.25万吨,比上年增长6.1%,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夏粮2317.97万吨,增长10.6%;秋粮1935.28万吨,增长1.1%。棉花和烟叶生产在国家政策和市场导向的作用下,种植面积减少,全年棉花产量70.73万吨,比上年减少2.9%,烟叶产量28.40万吨,比上年减少8.6%。油料产量349.25万吨,比上年增长11.9%。茶叶、蔬菜、水果等农作物持续增产。

造林绿化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35.17千公顷,幼林抚育实际面积294.7千公顷。林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

畜牧、水产业保持发展势头。全年肉类总产量达485.11万吨,比上年增长5.1%。其中,猪牛羊肉总产量426.12万吨,增长5.8%。水产品产量28.83万吨,增长6.7%。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5342.88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2.1%;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载重汽车分别达到212.35万台和6.08万辆;全年农村用电量122.54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1%;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64.8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0%,其中节水灌溉面积86.81万公顷,增长7.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790亿元,比上年增长7.9%。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增加值993.62亿元,增长7.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587.26亿元,比上年增长7.9%,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249.11亿元,增长2.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70.61亿元,增长10.1%;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333.79亿元,增长7.4%,重工业增加值659.83亿元,增长7.6%;大中型工业完成增加值528.16亿元,增长6.7%。

工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我省采取多项措施推动结构调整。全年共启动实施了53个工业结构调整项目。到1999年底,全省纺织行业累计压缩73.71万锭。煤炭、建材、造纸等行业关闭了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安全无保障的小企业。同时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新产品产值比上年增长16.7%。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产销衔接状况有所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864.09亿元,在价格下降的情况下,比上年增长4.6%,产销率达97.21%,比上年提高1.04个百分点。利润总额82.0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亏损企业亏损额47.22亿元,下降11.1%;亏损面21.7%,下降1.2个百分点;年末产成品库存324.9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2%。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89.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明显进展,1999年,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6.99亿元,比上年增长148.8%,是近年来的最好水平;亏损企业亏损额34.29亿元,下降8.6%,亏损面38.8%,下降1.3个百分点。但是,一部分企业的效益还不理想,亏损企业的亏损额仍然比较大。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74亿元,增长7.8%。全省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安工作量313.47亿元,增长2.8%;施工单位工程个数26902个,比上年减少3.6%;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1074元/人,提高8.3%。工程质量明显提高,按单位工程个数计算的工程质量优良品率为38.9%,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按房屋面积计算的工程质量优良品率为42.3%,提高了5.6个百分点。

地质勘察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1:50000区域地质调查1420平方公里。地质勘察完成机械岩心钻探工作量13.77万米,新发现矿产地8处。提交可供工农业建设利用的地质报告21份。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24.8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5.8%。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824.63亿元,增长5.5%;集体经济投资243.47亿元,增长3.9%;居民个人投资256.77亿元,增长7.4%。从投资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515.87亿元,增长4.4%;更新改造投资159.47亿元,下降0.2%;房地产开发投资70.41亿元,增长21.2%。

投资结构继续调整。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第一产业(含水利业)完成投资79.11亿元,比上年增长25.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17.71亿元,下降4.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27.81亿元,增长12.1%。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农业和电力供应业投资增长较快,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下同),农林牧渔水利业投资81.79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其中,农业投资11.15亿元,增长157.5%;电力供应业(含城乡电网改造)投资77.68亿元,增长86.8%。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143.41亿元,增长5.4%。城市住宅投资113.29亿元,增长18.5%。房产公用设施服务及仓储业投资38.64亿元,增长6.8%。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进展顺利,1号发电机组年底前达到并网发电条件、洛阳化纤工程完成了年度预定目标、安阳钢铁公司100吨电炉连铸工程、洛阳热电厂改扩建工程等项目建成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