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3 滨州市统计局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坚持“30字”工作方针,“锁定目标争上游,全力冲刺2006”,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承接最近几年来形成的良好发展势头,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繁荣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改善,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829.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7.21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514.82亿元,增长19.0%,第三产业增加值216.99亿元,增长20.3%。人均GDP达22273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6.9%。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01.2亿元,增长20.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0.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4.8%。民营经济实交税金47.50亿元,增长33.4%,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56.5%。

二、农 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再获丰收。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0.33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1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98.47万亩,比上年增长5.6%,总产量达到258.25万吨,增长9.3 %,再次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加,连续4年实现粮食丰收。棉花生产受市场价格上扬影响增长较快,全年棉花播种面积205.51万亩,增长6.6%,总产量17.42万吨,增长14.8 %。受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政策影响,粮食面积扩大,蔬菜面积相应减少,全市蔬菜产量219.92万吨,减少11.6%。

林、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造林面积10507.8公顷,森林覆盖率比上年增长1.4个百分点。大力调整林果产业结构,名优林果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形成一批品牌产业,阳信鸭梨、沾化冬枣等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全年水果总产量为86.28万吨,比上年增加18.35万吨,增长27.0%。

畜牧业、渔业生产稳定。全年肉类总产量32.06万吨,减少2.4%。奶类产量10.82万吨,增长16.5%。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7.54万吨,增长10.7%。名优养殖规模扩大,特别是海参等优质养殖品种的产量和规模都有大幅度增长。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市新增蓄水能力6935万立方米,总蓄水能力达到6.8亿立方米。续建、新建防潮堤79公里,护砌防潮堤20公里。

农机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农机总值达到24.04亿元,比上年增长5.6%;农机总动力496.72万千瓦,增长2.9%。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531.99千公顷,机播面积447.95千公顷,机收面积272.09千公顷。

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工作扎实推进。全市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3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2家,列全省第四位。全市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58万亩,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106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9%以上。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达到1097家,比上年增加100家,实现增加值443.79亿元,增长28.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9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

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5月份以来,轻工业快于重工业的格局被改变,全年规模以上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72.2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8.8%,增长33.5%,比轻工业快7.8个百分点。

传统优势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全年五大行业共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3.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5.1%。其中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174.61亿元、50.87亿元、32.84亿元,增长26.8%、16.7%、21.9%;石油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实现增加值46.57亿元和28.42亿元,增长37.5%和39.6%。

股份制企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375.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4.5%,增长30.4%,高于全市平均1.9个百分点。国有控股企业平稳增长。全年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9.71亿元,增长23.5%。非公有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93.8亿元,增长28.8%,其中私营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实现工业增加值75.93亿元,增长45.6%。

产销衔接良好,重点产品保持快速增长。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9.9%,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见下表)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51.72亿元,增长39.8%;实现利税157.96亿元,增长38.8%;实现利润总额90.94亿元,增长41.1%。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综合指数为211.16,比上年提高21.97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定发展。从2006年建筑业企业快报来看,资质建筑企业193家,平均从业人员达到6.8万人,完成建筑业产值7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实现利税总额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全员劳动生产率14.8万元/人。施工面积814.8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78.87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年在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550个,完成投资495.8亿元,增长19.7%。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2.3亿元,增长12.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84.8亿元,增长22.5%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98.7亿元,增长7.5% 。在建亿元以上投资项目160个,完成投资182.3亿元,占规模以上投资总量的36.8%。工业投资规模继续增加。全年工业投资完成292亿元,增长21.8%,占规模以上投资总量的58.9%。

房地产开发投资健康发展。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5.5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商品房施工面积144.4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9.1%,商品房竣工面积52.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销售商品房53.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3% ,其中,住宅销售48.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2.1%。

五、国内贸易

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200亿元,达到208.57亿元,增长16.1%。城镇市场活跃,农村市场稳定。县及县以上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128.69亿元,增长17.5%;县以下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79.88亿元,增长13.8%。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迅速。批发业零售额26.98亿元,增长21.1%;零售业零售额147.86亿元,增长15.0%。住宿餐饮市场红红火火。住宿业实现零售额1.5亿元,增长10.1%;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9.19亿元,增长18.0%;住宿餐饮企业零售额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达14.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成为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亮点。个体私营经济占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实现零售额171.15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2.1%,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