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3 菏泽市统计局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2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突破菏泽”重大战略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投资拉动战略,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努力解决“三农”问题,全市经济快速、平稳、健康、协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50.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2%,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4.07亿元,增长7.7%;第二产业增加值193.76亿元,增长28.4%;第三产业增加值102.91亿元,增长13.3%。“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1%,比“九五”年均加快6.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50.2:26.7:23.1调整为34.2:43.0:22.8,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16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4%,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0.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4.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3.7,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为103.9。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实力仍然较弱,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成,投资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业

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2005年,市委、市政府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和农业产业化战略,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集约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我市农业逐步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6.42亿元,可比增长7.7%。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造林质量不断提高。2005年造林面积9534公顷,年末实有农田林网化面积70.75万公顷,年末木材蓄积量1817.85万立方米,比年初增长8.9%。

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肉、禽、蛋产品产量增加。

渔业生产产量增加。2005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97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2%;全年水产品生产总量10.03万吨,增长5.4%。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机械化程度得到提高。年末全市农用机械总动力达1062.59万千瓦,增长7.4%,其中:农产品加工机械总动力67.49万千瓦,排灌机械总动力181.26万千瓦。年末拥有农用拖拉机11.99万台,农用运输车51.46万辆。年末耕地总资源69.15万公顷,其中:机耕地面积62.90万公顷,机电灌溉面积47.77万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16.19亿千瓦时,农用化肥(折纯)使用量45.38万吨,地膜覆盖面积21.80万公顷。

三、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5年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17.79亿元,同比增长34.99%;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27.98亿元,比上年增长56.66%;实现利税28.75亿元,比上年增长70.89%;亏损面10.23%,比上年下降0.73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为14.21%,比去年提高3.4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0.65%,比去年下降1.03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3.76次,比上年加快0.58次;全员劳动生产率83591元/人,增长22.26%;产品销售率98.97%;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0.79%,比去年提高24.52个百分点,生产持续快速增长,效益显著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高新技术领域出现新亮点,2005年新增44家高新技术企业,年末已达99家。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71.02亿元,同比增长89.52%。实现销售收入65.51亿元,同比增长84.9%;高新技术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5.2%,比去年提高3.24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生产性投资比重提高,投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9.87亿元,比上年增长44.5%,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0.74亿元,增长75.1%。第一产业投资36.06亿元,增长126.2%,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1.60亿元;第二产业投资260.70亿元,增长52.2%,其中工业投资245.69亿元;第三产业投资113.11亿元,增长17.5%。一二三产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8.8:63.6:27.6。

五、交通运输、邮电、旅游

交通运输量持续增长,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2005年全市完成公路旅客运输量3580万人,比上年增长18.7%;客运周转量377500万人公里,增长17.8%;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2890万吨,增长20.0%;货运周转量254562万吨公里,增长17.9%。截止年末,我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已达5886.5公里,其中:省级及以上公路通车里程达1413.1公里,国道316.4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04.5公里。“村村通工程”进程加快,2005年新建通车3983.8公里,年末已达11163.4公里。

邮电通信业保持良好发展趋势。2005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1.86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局用固定交换机容量297.02万门,比上年增长7.89%;年末固定话机总数达131.03万部,比上年增长7.23%;移动话机总数达140.53万户,增长61.03%;上网用户达到6.46万户,比上年增长22.35%。网络服务不断拓展,通讯能力进一步增强。

旅游业蓬勃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216.94万人次,旅游收入10.10亿元,分别增长11.77%和19.53%。

六、内外经贸

消费需求增长稳健,市场繁荣活跃。200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6.65亿元,比上年增长15.8%。消费品市场中县区以下实现零售额110.05亿元,增长15.06%。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91.91亿元,增长16.38%;餐饮业零售额36.65亿元,增长15.26%。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零售额15.66亿元,增长15.79%;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189.11亿元,增长15.92%。

对外经贸进入调整阶段。2005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51800万美元,比上年减少37.6%;其中出口商品总值47465万美元,比上年减少31.4%。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51个,合同外资金额19258万美元,比上年减少25.0%;客商实际投资3793万美元,比上年减少64.5%。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增长加快,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1.15亿元,可比增长36.4%。其中:增值税完成2.98亿元,增长114.4%;营业税完成4.25亿元,增长51.2%。全年财政支出50.33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其中支援农业生产支出2.68亿元,教育事业费支出10.01亿元,行政管理费支出8.09亿元,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2.35亿元,财政调控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