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追赶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整体推进“工业兴市、招商引资、民营经济”三大重点,加快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步伐,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40.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72亿元,下降0.8%;第二产业增加值173.10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104.78亿元,增长15.0%。三次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6%、61.6%和39.0%,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8.8个百分点和4.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0.4:49.8:29.8变化为18.4:50.8:30.8,二、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首次突破30%。人均GDP达到9360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1131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4%。 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2户特大型企业和7户大型企业都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了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运行质量明显提高。90%以上的国有中小企业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改革,其中65%的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资本运营力度进一步加大,通过招商引资和并购联合,实施资产重组和资产置换,涉及股权和资产转让变现的达3亿多元,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企业活力明显增强。证券工作成效显著,到目前,我市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累计融资16.03亿元,魏桥纺织和渤海活塞上市融资的争取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县域综合改革和改革开放试点县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医疗、医药、医保三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大幅度减少,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效率明显提高。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共引进市外项目1363个,其中投产项目1012个,在建项目351个,到位资金60.49亿元;合同利用市外境内资金61.3亿元,签订协议355个,协议投资额87.7亿元。 非公有(民营)制经济健康发展。全市非公有(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45.70亿元,增长21.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7%,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2.0%。民营经济实交税金5.60亿元,增长32.8%,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22.3%,比上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 二、农业 2002年,全市上下以确保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以发展特色农业为切入点,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和科教兴农战略,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由于特大干旱,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62.72亿元,下降0.8%。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受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严重自然灾害的双重影响,粮、棉、水果等农产品减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9.15万公顷,下降7.8%,总产173.6万吨,下降20.3%;棉花播种面积9.15万公顷,下降9.4%,总产8.44万吨,下降27.7%。蔬菜生产通过调整优化品种结构,重点发展保护地栽培和扩大间作套种,逐步向精细名优菜和无公害蔬菜发展,生产档次和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全年蔬菜(含瓜果类)面积6.88万公顷,总产达到255.90万吨,食用菌产量实现翻番。水果产量稳定,名优特品种增加。全年水果产量45.51万吨,下降3.6%。冬枣基地建设迅速膨胀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总栽培面积达3.67万公顷,产量翻番,总产近3万吨。建成冬枣贮藏保鲜库520个,保鲜能力达到9000多吨。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造林8876公顷,增长19.8%。新增农田林网15666公顷,年末实有育苗面积3268公顷,其中当年新育1895公顷,年末林地总面积达10.26万公顷。 畜牧生产稳中有增。全年生猪出栏116.28万头,牛出栏42.64万头,羊出栏120.77万头,家禽出栏3626.45万只,分别增长10.1%、20.2%、12.3%和12.5%。肉类总产量达22.91万吨,奶类总产4.32万吨,分别增长17.9%和68.9%。禽蛋产量21.45万吨,同比下降3.8%。 渔业生产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全年水产品总产量25.75万吨,同比增长7.4%。其中海洋捕捞8.51万吨,海水养殖7.63万吨,淡水养殖9.61万吨。兑水养虾成效显著,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由上年的100公顷扩大到2000公顷,总产5000吨,实现产值超过1.2亿元,亩纯效益达到2000多元,开创了集约养虾的高效益,养殖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 农产品市场开拓成效显著,农业标准化建设进程加快。到2002年底,全市已建成各类农产品市场368处,其中专业批发市场46处,年成交额20多亿元。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标准化示范点105个,已有3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认证,建立农产品专营市场6处,150多个农产品注册了商标,11个农产品获准进入北京市场。已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50多万亩。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不仅提高了基地农产品质量,而且带动了面上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三、工业 2002年,全市大力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广泛开展招商引资等活动,突出抓了纺织、化工、机械、粮油加工等行业建设,依靠大企业拉动大产业,骨干企业不断壮大,工业经济总量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提升,速度和效益均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全部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下同)实现工业增加值95.99亿元,增长20.3%。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38.74亿元,增长17.2%;集体企业8.60亿元,下降16.3%;股份制企业32.64亿元,增长41.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2.49亿元,增长23.0%。轻工业和重工业分别完成增加值62.60亿元和33.39亿元,分别增长19.7%和22.0%。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8.03亿元,增长20.9%。 工业产品出口大幅度增长。全年实现出****货值50.92亿元,增长33.5%,比销售产值增速快7.0个百分点,占销售产值的比重达15.5%,比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产销衔接良好。2002年,全市原煤产量26.84万吨,增长24.8%,纱33.74万吨,增长50.1%,布6.98亿米,增长39.0%,机制纸6.56万吨,增长110.0%,水泥161.06万吨,增长37.0%,原油加工量195.73万吨,增长46.8%,石油沥青47.96万吨,增长61.3%,烧碱10.74万吨,增长27.1%,发电量36.92亿千瓦时,增长40.2%。全年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8.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工业产销率达9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