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金融运行良好。各项存款大幅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9.15亿元,比年初增加37.67亿元,增长18.7%。其中,企业存款44.46亿元,比年初增加8.87亿元,增长24.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6.93亿元,比年初增加18.84亿元,增长12.7%,人均储蓄达到4588元,比上年增加405元。贷款总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并突破200亿大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01.38亿元,比年初增加44.12亿元,增长28.1%,增幅首次高于存款,为改革开放以来贷款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短期贷款比年初增加27.24亿元,增长22.1%;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17.51亿元,增长92.3%;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17.52亿元,比年初增加8.59亿元,增长96.2%,成为金融信贷业务发展的新亮点。 努力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支持滨州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2002年,通过举办“滨州市金融机构支持新区建设资金签约仪式”和“建设信用滨州暨山东省金融系统滨州银企合作项目洽谈会”,增进了银企间的了解与合作,至年底,两项活动共落实到位资金45.79亿元。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分别与有银行陈欠贷款但发展前景广阔的5家企业结成盘活资金联合体,走出了一条银企合作,互惠互赢的新路子。 保险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年实现保费收入5.61亿元,增长34.9%;其中,财产保险收入1.46亿元,增长8.5%;人身险收入4.15亿元,增长47.6%。全年共支付赔款和给付保险金1.01亿元,其中财产险业务支付赔款0.81亿元,赔付率为55.7%;人身险业务赔付和给付保险金0.19亿元,赔付率为4.6%,有效地发挥了保险业在全市经济发展和安定社会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 九、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全年落实省以上各类科技计划75项(国家级22项、省级53项),到位资金8862万元。安排市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8项,补助经费525万元,平均单项投资18.7万元。有10项优秀科技成果获得省以上奖励,227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级奖励。成功组织了全市首届“科技活动周”,举办了全市知识产权报告会,全年申请专利108件(累积达1127件),有2人获“山东省新世纪巾帼发明家(者)”荣誉称号(全省30名),有两家企业获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称号。 科技示范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科技服务扎实有效。组织实施科技富民工程、科技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新上项目177项,项目总投资6.6亿元,新增产值10.8亿元,利税2.4亿元,创汇2171万美元,增加农业新品种28个,开发工业新产品32个,投入技术转让费1330万元,引进各类科技成果214项。通过各种形式引进各类科技人才459人,为企事业单位解决技术难题150个。农业科技服务取得新进展,全年办理各类电话接询、来人来访16418人次,解答各类技术难题21152个,编发宣传资料40万份,举办专题讲座346次、培训班416期,举办科技信息发布会215次,现场指导1130次,受益人数37929人。建立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中心)11处,确定科技下乡联系点81个,实施优质示范工程9处,组织农业科技攻关与示范项目97项,推广农业新技术、新产品280个,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市省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32家,累计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项目36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4.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25%,较年初增长2.99个百分点。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质监系统查处制假售假案件916起,检查产(商)品货值2230万元,端掉制假售假窝点96个。全年共检查企业1602家,合格1427家,合格率89.1%;检查产品1865批次,合格1684批次,合格率90.3%,分别比上年提高了8.7和8.5个百分点。山东滨州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山东鲁北企业集团等四家企业获得省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山东良友油脂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佳嘉信”牌色拉油被批准为国家级质量免检产品,有14家企业的19个产品被批准为省质量免检产品;沾化冬枣被批准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填补了我市无国家级质量管理先进企业、无国家级质量免检产品和无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的空白。全市9家5类食品生产企业率先获得全国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许可证。全市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累计达116家,比上年增长50%,其中,民营企业占60%。全市建立了127家定量包装产品生产企业信息档案库,50家企业办理了定量包装合格证,46家眼镜经销企业建立了计量管理体系。有11个产品使用采标标志,采标产品累计达122个。全年共普查锅容管特设备使用单位1474家,各种设备4386台(辆),查封、拆除、报废设备89台,下达各类《安全监察意见书》339份。 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继新一代天气雷达落成并投入业务运行之后,2002年,气象网络与可视化会商系统建成并进入稳定运行阶段,实现了天气会商从“结论性会商”向面对面“预报思路性会商”的转变;全市气象自动站建设任务顺利实施,惠民县的气象自动站建设在全省验收中名列第一;年内研制开发了短时天气预警系统,并在“121”电话公开发布;短时灾害性天气、短信息警报系统已建立开通,收到了较明显的效果。 防灾减灾工作取得重大社会和经济效益。全年共组织增雨消雹外场作业55次,增加雨量9943万立方,消雹防护面积4656平方公里,减少雹灾损失约1.46亿元。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各级各类教育进一步发展,教育改革逐步深化。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加大政府统筹力度,滨州职业学院已建成招生,滨州学院建设也全面启动,两个学院已投入建校资金3.2亿元,学校建设实现了“深圳速度”。滨州学院的建设,结束了我市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2002年,普通高校3所,招收本专科生5043人,在校生11828人,比上年增加4160人。普通高中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普通高中22所,招生18310人,增长33.9%,在校生44038人,增长24.5%。中等职业教育步入健康发展轨道。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9所(其中成人中专10所),招生10615人,在校生27261人,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38.2%。九年制义务教育由“五四”学制改为“六三”学制,设施水平进一步提高。小学752所,招生40213人,在校生255311人;初中164所,招生30035人,在校生204095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6%,在校生巩固率99.88%,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99.64%,在校生巩固率99.71%。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也有较大发展。特殊教育学校8所,在校生539人,残疾儿童入学率90%以上。幼儿园540所,在园幼儿69328人。成人教育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成人高等学校招生1778人,在校生5195人;成人中等学校招生1771人,在校生3545人;各类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共培训61.35万人次,其中农民技术培训60.98万人次,扫除青壮年文盲25699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40985人,其中专任教师32915人,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9.73%、99.06%和80.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