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3 滨州市统计局

200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按照省、市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全力实施“追赶战略”,积极推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克服国际经济环境趋向严峻和严重干旱带来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深入挖掘经济增长潜力,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国民经济在外需拉动力减弱的情况下,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呈稳定快速增长态势。初步测算,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6.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5.41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50.89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90.20亿元,增长14.2%。三次产业的结构由上年的22.7:48.3:29.0变化为21.4:49.2:29.4,工业和第三产业是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8466元,比上年增加966元。

二、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调整中稳步发展。2001年,全市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继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为目标,以发展特色农业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和科技兴农战略,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为42.48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0.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2000年的76.8%下降到70.0%,下降6.8个百分点,特色、高效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明显扩大,种植结构更趋优化。全年粮食总产217.89万吨,比上年下降2.2%。粮食平均亩产342公斤,比上年增长8.8%。棉花生产大幅度增长,植棉面积达10.1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69.4%;棉花总产11.67万吨,同比增长69.3%。蔬菜生产初步形成了“精稀特优”的格局,保护地栽培面积继续扩大,无公害蔬菜生产取得新突破,食用菌仍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全年蔬菜总产253.07万吨,比上年下降1.4%。水果生产基本稳定,传统林果产品调整加快。全年水果总产47.19万吨,比上年下降4.35%。冬枣产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总面积达到43万亩,总产达8500吨,已初步形成特色产业的主导产业,成为农民增收新的重要来源。

林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7406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84632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6.9%。

畜牧业生产在调整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牧草产业发展也有了良好开端。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实现粮食转化、增加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特别是乳业生产作为我市的新兴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全年奶类产量2.56万吨,增长71.1%;年末,奶牛存栏量达到11503头,增长91.8%。全年肉类总产量19.43万吨,增长6.2%;禽蛋产量22.29万吨,下降10.12%。牧草新增5.39万亩,干品产量达7万吨。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海淡水养殖基地建设加快。全年水产品产量23.98万吨,比上年增长11.4%。其中,海水产品15.06万吨,增长9.42%,海洋捕捞下降14.5%,海水养殖增长72.95%;淡水产品8.92万吨,增长14.8%。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稳定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15.54万千瓦,增长12.4%。其中,大中型拖拉机9427台,增长46.7%;小型拖拉机67032台,增长10.7%;农用汽车10033辆,增长41.7%。农村用电量6.43亿千瓦时,增长10.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4.78万吨,增长5.4%。年末耕地面积38.57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29.75万公顷,占耕地面积比重为77.1%。2001年底,全市5394个村委会全部通电和按装电话,自来水受益村3605个,达到66.8%。

三、工业

2001年,在国家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持续作用下,全市各级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加快改革改制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强技术创新,积极争引项目和资金,加大扶强解困力度,全年工业生产、效益均实现了较快发展。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7.93亿元,比上年增长20.81%。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实现增加值33.27亿元,增长27.1%;集体工业实现增加值12.60亿元,增长5.6%;股份制工业实现增加值17.34亿元,增长16.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实现增加值9.88亿元,增长35.2%;其他经济工业实现增加值4.70亿元,增长16.9%。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速快于重工业,轻工业实现增加值52.93亿元,增长23.13%,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5.00亿元,增长15.30%。轻工业增长速度比重工业快7.83个百分点。轻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7.9%,比去年上升1.2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全市重点调度的80种主要产品中,比上年增长的有53种,占66%。

大中型工业及骨干优势企业的支撑、带动作用显著。2001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5.0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0.6%,增长23.20%;实现利润11.75亿元,利税22.84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利税的76.2%和78.6%;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有45家,实现销售收入216.2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77.5%;实现利税过千万元的工业企业有38家,实现利税24.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税的83.9%,其中利税过亿元的工业企业有4家,实现利税14.4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税的49.7%,为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工业品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累计完成出****货值38.16亿元,同比增长25.06%,比销售产值增幅高出1.71个百分点,出****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14.7%。全市实现出****货值最大的四家工业企业全部为纺织企业,分别是魏桥棉纺集团、滨州印染集团、滨州亚光纺织集团和邹平亚视集团,这四家企业实现出****货值23.72亿元,占全部出****货值的62.2%。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年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79.06亿元,同比增长21.83%,实现利润15.41亿元,增长26.7%,实现利税29.04亿元,增长30.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6.3%,比上年同期提高9.2个百分点,保持近年来的较高水平。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