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金融存贷款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04.94亿元,比年初增加27.46亿元,同比多增8.0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7.9亿元,比年初增加0.75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1.43亿元,比年初增加20.64亿元,同比多增9.24亿元。年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159.33亿元,比年初增加15.58亿元,同比多增4.6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8.11亿元,同比多增2.37亿元,其中农业贷款比年初增加7.18亿元;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5.05亿元,同比多增3.23亿元,其中个人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比年初增加2.35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各类保费收入41803万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13552万元,增长12.6%,人身保险费收入28251万元,增长25.4%。支付各类赔款8595万元,增长9.3%。其中财险支出7184万元,增长5.6%,人身险支出1411万元,增长32.2%。综合赔付率为20.6%,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 九、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30项,比上年增加45项,增长24.3%,其中10项优秀科技成果获得省以上奖励,等次和数量创历史最高水平。“沾化冬枣科技示范园”跨入全省十大农业科技示范园之列,新认定省科技企业重点联系单位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中国专利明星企业6家,全市省级以上科技示范基地(点)发展到80家。专利申请量达135件,其中,1件获第六届山东省专利奖金奖,2件获山东省专利奖创新奖。全年落实省以上各类科技计划59项,拨款1134万元。14个高新技术项目列入全市科技发展计划,总投资2.1亿元,形成年销售收入13.7亿元的生产能力。科技富民和科技创业工程新上项目152项,拨款1792万元,增加农业新品种14个,开发工业新产品26个。全面启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累计投入979万元,引进各类科技成果208项,引进本科以上科技人才368人,解决关键技术50个。各类技术贸易机构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305家,从业人员达7689人,年技工贸总收入达12.5亿元。 科技服务扎实有效,科技管理再上新台阶。15个科技及涉农单位深入开展科技服务活动,“110农业科技咨询热线”解答各类技术难题46635个,举办各类科普活动121次、专业技术培训班895期,建立各类科技示范基地、点278处,推广各类新成果99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科研机制。全面实行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首次对6县1区进行了考核。印发了《滨州市“十五”及2010年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科技奖励实行AB类成果管理,对11项经济效益显著的科技成果颁发了“科技贡献奖”。科技计划实现向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聚焦和倾斜,510万元市级科技三项经费共安排24个科技项目,其中高新技术及产业化项目14项。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市完成城市建设投资7.49亿元,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万吨/日,供水能力2.0万吨/日,城市道路8000米,城市建成区扩展1.04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增长0.7个百分点。 环境执法取得新的进展。全市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规范性文件,对发现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查处。组织了对潮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环保检查,关停了2家年产2万吨以下的造纸企业草浆生产线。 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果。对全市32家重点污染源实施再提高工程和全面稳定达标工程。废水排放量2351.14万吨,比上年减少0.89%,COD排放量较上年下降9.8%。“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执行率分别达97%和100%。 小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启动。实施了“六河水变清”工程,对总长度为181公里、流域面积1988平方公里的六条河流启动环境综合治理。加大了污水处理厂建设,建成滨州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已试运行。博兴、邹平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 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全市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6处,面积1822.1公顷,占土地面积的0.19%。建成1个省级森林公园。惠民县被列为第一批省级生态示范县试点,博兴县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 环境科技支持能力有新的提高。有2个产品获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全市有2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上有所好转。滨州市区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较上年分别下降11.7%、3.4%。空气质量优于II级的次数在69.2%以上。全市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66.6分贝。 全市环境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建成13个城市大气监测点位。深入开展流域、海域和污染源监测,定期发布重点流域和污染源监测公报,获取有效数据4.7万个。 十一、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体育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2001年,我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教育整体水平和办学效益,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高等教育发展有了历史性突破。经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我市在“四校一所”实质性合并的基础上建立滨州职业学院,本科院校滨州学院的筹建工作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2001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3所,招收本科专科生3104人,在校生7668人,比上年增加2011人。中等教育稳步发展,结构更加合理。普通高中23所,招生13672人,比上年增加2166人,在校生35360人,比上年增加4350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4所,招生8159人,在校生25212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47.61%。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水平进一步提高。小学招生34659人,比上年减少1436人,在校生242795人,比上年减少28113人;初中招生64048人,比上年减少2923人,在校生230316人,比上年增加14120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86%,在校生巩固率99.82%,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7.20%,初中在校生巩固率99.98%。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也有较大发展,学校达8所,在校生583人,残疾儿童入学率90%以上。幼儿园425所,在园幼儿57084人,3—6周岁幼儿入园率74.8%,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87.69%。成人教育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成人高等学校招生250人,在校生1349人;成人中等学校招生2738人,在校生6937人;各类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共培训58.25万人次,其中农民技术培训57.8万人次,扫除青壮年文盲25813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39926人,其中专任教师30974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8.73%、94.47%和79.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