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3 滨州市统计局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6亿元,同比增长20.8%。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完成54.52亿元,增长20.9%,是近几年投资力度最大的一年。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重大项目的争取和建设工作,把加快重点工程建设作为实施“追赶战略”的关键措施和突破口,突出重点,集中财力办大事,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部分已建成发挥效益,拉动了投资较快增长。旧城改造和新城区建设已顺利启动。今年以来,我市抓住撤地设市契机,及时调整了城市总体规划,设立了滨州经济开发区,实施了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一系列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15亿元。

房地产市场产销两旺。全年房地产投资完成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95.8%。其中商品住宅投资完成2.32亿元,增长120.9%,占全市房地产投资的65.35%。全年销售商品房19.5万平方米,增长近两倍,其中销售给个人的14.3万平方米,增长4.5倍。实现商品房销售额2.37亿元,增长2.8倍,其中销售给个人的1.49亿元,增长4.3倍。商品房的旺销,成为带动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全市资质等级五级及以上建筑企业236个,完成增加值6.5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67万元/人,增长11.2%;实现利税1.3亿元,增长8.3%。国有建筑企业在“少数做强,多数做专”的改革思路指导下,经过优化组合,骨干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员劳动生产率4.7万元/人,增长1.3%,实现利税430万元。建筑质量意识提高,招标投标工作进一步规范,全年招标投标推行面达100%。

五、交通运输、邮电业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综合运输能力得到较快提高。截止2001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已达4015.7公里,其中当年新增218.8公里;年末全市通沥青路达8234.8公里,其中乡村路4219.1公里。客货运输量有较大增长。全市公路旅客运输量和周转量完成1544万人和13.48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0%和33%;公路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完成2119万吨和14.66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4%和10%。水路货物运输量完成16.15万吨,增长3.5%,周转量完成4349万吨公里,增长1.5%。

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全年邮政业务总量完成9182万元,比上年增长19%,国内函件882.72万件,下降17.8%,国内包件19.98万件,增长4.5%。电信业务发展迅速,全年完成业务总收入2.87亿元,比上年增长16.73%,交换机总容量达到82万线,通信电缆共达到22016皮长公里,新增固定电话装机18.25万部,城乡居民电话总拥有量达到50.38万部,全市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13.95线/百人,交换机实装率达到79.33%,年末互联网、宽带网用户总数达到2.9万户。移动、联通通讯高速发展,2001年末,全市移动电话总户数已达到29.93万户,比上年增长123.5%。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有旺。2001年,国家继续采取扩大内需政策,提高居民收入,刺激消费增长。商业企业充分利用假日经济做好开拓消费市场的文章,有力促进了市场销售。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38亿元,增长12.6%。城镇市场继续好于农村市场。全市县及县以上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33.58亿元,增长14.0%;县以下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21.81亿元,增长10.4%。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增长较快,餐饮业零售额继续走强。全市批零贸易业零售额39.98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增幅同比提高了2.5个百分点;餐饮业零售额5.90亿元,增长14.2%,增幅同比提高了4.1个百分点。

各种所有制商业企业零售额全面增长,个体私营经济份额加大。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零售额1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为19.9%;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达35.78亿元,增长16.3%,所占比重为64.6%,比上年上升2.1个百分点,个体、私营经济在商品流通领域的发展速度加快,份额上升;其他经济零售额为8.59亿元,所占比重为15.5%。

七、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

2001年,我市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克服了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带来的诸多困难,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全市外经贸在困难的形势下实现了稳定增长。

全市进出口贸易跃上新台阶。2001年全市进出口贸易额完成4.8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1%,其中进口完成1.42亿美元,增长65.0%;出口完成3.41亿美元,增长22.0%,绝对值列全省第八位,增幅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外贸出口和自营进口三项指标已分别迈上4亿美元、3亿美元和1亿美元新台阶。进出口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企业达到104家,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9家。出口过100万美元的企业有29家,其中出口200万美元以上的有17家,500万美元以上的发展到11家,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6家。贸易方式在发展中有了新的转变,一般贸易快速增长,出口额达到2.32亿美元,增长103%;自营进口大幅攀升,国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所需技术设备、资源类进口增加较快。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增强,魏棉集团出口再创新高,达到1.55亿美元,同比增长48.8%,在全省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中排名升至第二位;滨印集团、亚光集团、长威电子、星一皮革等企业出口也都保持了较大规模。魏棉集团、滨印集团、亚光集团三家企业进入全省自营出口100强。

利用外资发展平稳。2001年全市各级把利用外资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加大了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利用外资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全市新批利用外资项目31个,其中邹平西王热电产权转让项目、博兴PVC管材项目外资额均超过千万美元;邹平县矿泉水项目、魏桥工业园项目以及魏桥热电产权出让项目等一些大项目进展也非常顺利。2001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完成4830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6%。

八、财政、金融、保险

2001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4.05亿元,占预算的109.45%,比上年增长26.97%,财政收入总量在全省17市排名中由第14位升至第13位。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按分税制口径统计,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区)6个,其中邹平县超过3亿元,在全省县级地方财政收入排名中居第24位。分税种看,增值税(25%部分)增长49.48%;企业所得税增长63.55%;个人所得税增长41.33%。在财政支出上,大力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积极推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力保障。全市财政支出完成19.71亿元,占预算的114.04%,比上年增长24.85%。按现行财政体制,全市财政收支相抵,连续10年实现财政平衡。分项目看,企业挖潜改造、城市维护费支出分别增长145.40%、289.82%,农业、教育、科技、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分别增长10.57%、14.71%、14.60%、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