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德州市统计局 (2006年1月27日) 2005年,是全市上下奋发图强、干事创业的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超常发展、跨越前进”的总体要求,突出抓好民营经济、招商引资两大“天字号”工程和其他重点工作,国民经济发展呈现出总量扩张、增速加快、质量提高、需求旺盛的良好局面,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831.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7.2%,人均GDP达到15098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7.1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459.04亿元,增长23.0%;第三产业增加值245.69亿元,增长15.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3:55.2:29.5,与上年相比一产比重下降2.2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提高2.6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市民营经济户数、从业人员、注册资金分别达到19.95万户、84.88万人和250.33亿元,分别增长13.7%、8.7%和16.7%。民营经济上缴税金23.76亿元,增长26.0%。 宏观景气指数良好。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19.28;企业景气指数为125.39。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好于上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45.17亿元,增长8.2%,其中农业增长3.1%,林业增长18.8%,牧业增长20.2%,渔业增长9.9%,农林牧渔服务业增长3.1%。粮食总产实现大幅增长。全年粮食总产443.5万吨,增长24.6%;单产435.3公斤,减0.55%;粮食种植面积1018.7万亩,增长25.7%。棉花总产20.2万吨,减22.9%;棉花单产92公斤,增长4.5%;棉花种植面积219.4万亩,减26.4%。蔬菜总产544.7万吨,减16.8%;水果总产102.8万吨,增长72.8%;油料作物总产4.1万吨,减23.1%。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造林面积0.75万公顷;植树1697万株;年末实有林地面积23.03万公顷,增长4.4%;森林覆盖率为28.3%,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 牧渔业生产稳定提高。全年肉类总产量58.39万吨,增长9.6%;禽蛋产量45.13万吨,增长0.7%;奶类产量12.83万吨,增长24.8%。猪年末存栏256.7万头、出栏458.6万头;羊年末存栏251.5万只、出栏270.4万只;大牲畜年末存栏195.1万头,其中奶牛5.5万头;家禽年末存栏3947.7万只、出栏11578.4万只。年末水产品养殖面积达1.65万公顷,淡水水产品产量9.4万吨,增长4%。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达961.8万千瓦,增长6.3%。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99.8万千瓦,减1%;农用拖拉机20.3万台,增长7.7%;联合收割机2819台,减19.5%。农村用电量7.8亿千瓦时,增长4%;塑料薄膜使用量2.5万吨,增长2%;全年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23.6万吨,增长2.2%。年末实有耕地面积54.3万公顷,其中机耕地面积53.4万公顷;配套机电井8.8万眼,增长2.2%;有效灌溉面积43.5万公顷,旱涝保收面积30.04万公顷。年末,全市8220个村通汽车,通电话村8303个,自来水受益村3627个。 三、工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下同)已发展到1782家,比年初增加370家,资产合计达到896.29亿元,增长41.9%。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37.16亿元,增长33.4%。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7.27亿元,增长67.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4.25%,比上年提高2.05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用电量72.4亿千瓦时,增长23.3%。 工业效益显著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97.06亿元,增长53.1%;实现利税161.71亿元,利润102.76亿元,分别增长52.9%和51.2%。亏损面为1.91%,比上年下降0.4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0.66亿元,下降36.8%。产成品存货29.6亿元,增长33.4%,应收帐款净额34.82亿元,增长28.5%。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30.51%,同比提高19.8个百分点。生产销售衔接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76%。在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中,总资产贡献率22.5%,增长2.7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55.12%,增长21.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48.3%,下降4.4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9.6%,下降0.2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3.96次,加快0.2次;全员劳动生产率11.1万元/人,增长18.0%。全市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有17家;实现利税过亿元的企业有21家。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加。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2.51亿元,增长35.0%。其中城镇投资完成436.86亿元,增长39.3%;农村投资完成145.65亿元,增长23.5%。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1.34亿元,比上年增长26.3%;第二产业投资393.99亿元,增长31.1%;第三产业投资177.18亿元,增长47.5%。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新开工投资项目1322个,其中过亿元项目133个,5千万-1亿元项目236个;在建项目1729个,竣工项目600个,在建项目总规模达到1076.1亿元。开工建设了晨鸣齐河板纸有限公司高档文化纸、群力塑胶有限公司PVC保鲜膜、夏津华芳工业园、禹城市保龄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功能糖科技工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晶华集团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恒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重油催化、东麦兹(德州)皮制品有限公司皮毛加工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 建筑业生产效益稳定提高。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48.28亿元。全市资质五级以上建筑企业达188家,完成施工产值56.6亿元;实现利润3.76亿元,比上年增长5.0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48.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86.9万平方米,建筑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78893元/人。 五、交通、邮电、旅游 交通运输业健康发展。全市年末实有公路通车里程4023公里(不包括村级道路),比上年增长2.4%,其中汽车专用公路378.9公里。全市公路密度为38.7公里/百平方公里,126个乡镇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通公路的行政村8403个,“村村通”公路通车里程14371.4公里,增长29.4%。全市公路运输企业完成客运量3858万人,增长24%,客运周转量174331万人公里,增长28%;完成货运量3261万吨,货运周转量311073万吨公里,均比上年增长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