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3 滨州市统计局

滨州市统计局

(2001年3月6日)

200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振奋精神,艰苦创业,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好转,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实力增强,经济结构继续优化。2000年,初步测算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3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30.5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78.13亿元,增长14.0%。加大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构成中,第一产业比重为22.7%,比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为48.3%,上升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为29.0%,上升0.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截止到年末,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到16.80万户,比上年增长7.4%;从业人员61.13万人,增长15.4%;注册资金24.69亿元,增长8.8%;实交税金3.57亿元,增长25.1%,实现增加值95.06亿元,增长21.7%。

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全市1590家乡及乡以上企业已改制1450家,改制面91.2%。在464家国有企业中,已组建较为规范的公司制企业227家,占48.9%。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获得新的突破。全市有40余家县(区)属以上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调整和重组,共盘活和优化存量资产3亿多元。制度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全市78%以上的公司制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了以“三会一层”为主体的法人治理结构,较好地形成了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5家省重点骨干企业,全部建立起了较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体系。企业改制上市融资工作成绩斐然。到2000年底,全区已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家,其中上市公司1家,参股式上市公司1家,募集式公司13家,发起式公司4家,股本总额14亿元,实现直接市场融资13亿元。

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各级政府把加强社会保障作为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来抓,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达18.5万人,3.32万名离退休干部职工按时足额领到基本养老金;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达14.9万人,共筹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1850.7万元,有1.33万人次享受失业保险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6820人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达60%。

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表现在: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不够理想,社会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的机制尚未全面形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和解决。

二、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发展,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的步伐。2000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认真落实党的农村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业和精品农业。克服了农产品价格走低、天气干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整个农村经济平稳发展,结构调整迈出新的步伐,产业化经营取得重要进展,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3%。

粮食减产,棉油菜果菌等全面增产。受结构调整和旱灾影响,粮食生产呈现“三减”态势。全年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为709.2万亩,比上年减1.6%;粮食综合单产314公斤,比上年减10.1%;全年粮食总产量222.8万吨,比上年减13.5%。其中,夏粮产量110.7万吨,减18%;秋粮产量112.1万吨,减8.5%。棉花生产出现新的转机。棉花种植面积达89.5万亩,是“九五”时期最大的年份,比上年增长8.6%;棉花总产达6.9万吨,增长23.9%;单产77公斤,创历史新高。油料生产有较大增长,总产达1.7万吨,增长13.6%。蔬菜、水果生产继续呈增长势头,品质提高,精细菜和名优特品种比重增大。全年蔬菜总产量达256.7万吨,增长1.4%。全年水果总产量达49.3万吨,增长8.1%,其中,冬枣产量实现2800吨,增长1.5倍。食用菌发展迅速,产量达到3.9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

林业生产形势看好。全年新增农田林网面积24.35万亩,发展枣粮间作7.32万亩。完成造林面积14.68万亩,育苗面积3.35万亩。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在畜牧生产中,虽然畜产品价位仍然偏低,但与上年同期相比,除禽蛋等部分畜产品价格稍降外,多数产品价格回升,畜牧效益比较稳定。全年肉类总产量达18.3万吨,增长8.4%,禽蛋产量达24.8万吨,增3.9%,奶类产量达1.5万吨,增长30%。

水产品总量稳中有升。全年水产品总量达21.5万吨,同比增长6.8%。其中,海洋捕捞10万吨,与上年持平,海水养殖3.76万吨,增长21.1%;淡水产品7.77万吨,增长10.3%。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69.7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84%;农用拖拉机6.70万台,增长1.21%;农用汽车0.71万辆,增长16.49%;联合收割机达到0.37万台,增长18.5%。全年机耕面积达到353.2千公顷,小麦机播面积246.32千公顷,小麦机收面积228.9千公顷,占小麦收获面积的97.7%。农用化肥(折纯)施用量23.51万吨,比上年减少3.92%。农村用电量5.8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66%。水利有效灌溉面积297.55千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76.29%。

三、工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0年,全市工业继续贯彻“改革、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精心组织,开拓市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产销率保持较高水平,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1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2.04亿元,同比增长19.63%。

轻工业增长速度快于重工业。轻工业完成增加值41.41亿元,同比增长22.06%;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0.63亿元,同比增长13.62%,轻工业增幅比重工业快8.44个百分点。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和大中型工业企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国有工业实现增加值29.43亿元,增长22.5%,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增加值36.45亿元,增长21.45%。大中型工业实现增加值46.04亿元,增长20.58%,其中,国有大中型工业实现增加值28.67亿元,增长2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