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3 德州市统计局

德州市统计局

(2005年1月22日)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执行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超常发展、跨越前进”的总体要求,突出抓好民营经济、招商引资两大“天字号”工程和其他重点工作,国民经济呈现平稳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经济总量再创历史新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核算,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68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7.1%,是七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人均GDP达到12542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8.24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360.74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增加值207.92亿元,增长12.1%。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为17.2:52.5:30.3。一产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提高2.2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市民营经济户数、从业人员、注册资金分别达到17.5万户、78.1万人和268.6亿元,民营经济上缴税金18.9亿元,比上年增长21.2%。

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86亿元,同比增长21.8%。

宏观景气指数高位运行。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信心指数为131.4,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2.4;反映全市企业综合生产总量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景气指数分别为126.1和117.7。

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经济外向度不高,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依然较大。

二、农业

农业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26.5亿元,增长15.4%,其中农业增长6.4%,林业增长44.4%,牧业增长33.4%,渔业增长26.8%,农林牧渔服务业增长38.4%。粮食生产实现单产、总产“双增长”。全年粮食总产354.81万吨,增长14.0%;单产439公斤,增长10.3%;粮食种植面积810.66万亩,增长3.4%。棉花总产为26.2万吨,增长12.6%;棉花单产88公斤,增长11.4%;棉花种植面积298.13万亩,增长1.2%。蔬菜总产655万吨,减0.5%;水果总产59.48万吨,减15%;油料作物总产5.33万吨,减19%。

林业取得新进展。全年造林面积3.6万公顷,增长71%;植树1.72亿株,增长70%;年末实有林地面积22.05万公顷,增长19.1%;森林覆盖率为22.5%,比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

畜牧业发展良好。全年肉类总产量53.26万吨,增长28.4%;禽蛋产量44.83万吨,增长13.9%;奶类产量10.28万吨,增长219.4%。猪年末存栏328.4万头、出栏434.7万头;羊年末存栏263.4万只、出栏241.4万只;大牲畜年末存栏261.97万头,其中奶牛4.1万头;家禽年末存栏4638万只、出栏9115万只。

水产品生产稳定提高。年末水产品养殖面积达1.59万公顷,淡水水产品产量9万吨,增长20.4%。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达904.5万千瓦,增长3.7%。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302.88万千瓦,增长2.5%;农用拖拉机18.85万台,增长2%;联合收割机3500台,增长25%。农村用电量7.5亿千瓦时,增长11.9%;塑料薄膜使用量2.45万吨,增长11.4%;全年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20.9万吨,增长4.3%。年末实有耕地面积54.2万公顷,其中机耕地面积51.4万公顷;配套机电井10.52万眼,增长1.3%;有效灌溉面积43.37万公顷,旱涝保收面积30.04万公顷。年末,全市7936个村通汽车;通电话村8316个;自来水受益村3775个。

三、工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下同)已发展到1782家,比年初增加370家,资产合计达到628.33亿元,增长25.8%。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55.15亿元,增长31.6%。轻、重工业分别完成增加值127.27亿元和127.88亿元,分别增长30.3%和37.5%。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3.87亿元,增长45.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12.2%,比上年提高2.24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用电量57.89亿千瓦时,增长20.9%。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08.43亿元,增长43.4%,实现利税109.16亿元,利润70.31亿元,分别增长42.9%和42.5%。亏损面为2.34%,比上年下降0.5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09亿元,增长223%。产成品存货22.45亿元,下降3.5%,应收帐款净额26.7亿元,下降1.7%。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12.9%,增长21.6个百分点。生产销售衔接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9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在七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中总资产贡献率20.43%,增长1.8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33.67%,增长11.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3.13%,下降3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9.78%,增长0.1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3.83次,加快0.52次;全员劳动生产率9.38万元/人,增长18.7%。全市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有9家;实现利税过亿元的企业有21家。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加。在全市重点调度的22种产品中,产量比去年增长的有20种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投资总量再创新高。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9.66亿元,增长35.7%。其中城镇投资完成311.39亿元,增长27.3%;农村投资完成118.27亿元,增长64.4%。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8.98亿元,比上年增长16.7%;第二产业投资300.55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投资120.13亿元,增长2.3%。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新开工投资项目427个,在建项目625个,竣工项目136个,在建项目总规模达到767.46亿元。开工建设了禹城鲁银羊绒加工基地、平原BOPA膜、乐陵星光幼砂糖等一批重点项目。恒升大氮肥、晶华超薄镀膜玻璃、莱钢永锋二期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

建筑业生产效益稳定提高。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8.7亿元。全市资质五级以上建筑企业达125家,完成施工产值72.4亿元;实现利润11.2亿元,比上年增长56.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90.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27.8万平方米,建筑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52713元/人,增长3.7%。

五、交通、邮电、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市年末实有公路通车里程3929.5公里(不包括村级道路),比上年增长0.5%,其中汽车专用公路373.9公里。全市公路密度为37.9公里/百平方公里,96个乡镇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通公路的行政村8403个,“村村通”公路通车里程11105公里。全市公路运输企业完成客运量1744万人,增长12%,客运周转量124098万人公里,增长27%;完成货运量2279万吨,货运周转量216555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2%和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