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3 德州市统计局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量2.22亿元,增长12.5%。固定电话业务总量6.63亿元,增长15.4%;移动电话业务总量36.52亿元,增长59.8%。全市市话交换机容量39.52万门;农话交换机容量81.33万门。市话用户达到43.15万户,增长18.8%;农话用户达到74.01万户,增长6.9%。电话普及率达到21.5部/百人。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108.17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5.96万户。

旅游业蓬勃发展。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8.5亿元,增长45.9%;接待国内游客234.7万人次,增长44.9%。

六、国内贸易

城乡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7.21亿元,增长16%。其中市的零售额72.75亿元,增长16.9%;县的零售额47.05亿元,增长15.0%;县以下零售额67.41亿元,增长15.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实现零售额22.76亿元,增长15.4%;个体经济零售额128.99亿元,增长17.2%;私营经济零售额15.81亿元,增长15.9%;其他经济零售额18.76亿元,增长4.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60.3亿元,增长16.3%;餐饮业零售额19.37亿元,增长18.5%;其他行业零售额7.54亿元,增长5.0%。全市各类市场发展到826处,比上年增长2.6%,其中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市场87处。全市五大商贸企业完成销售收入41亿元,增长56.5%,实现利税4651万元,增长67.7%;全市五大市场实现交易额246亿元,增长48.5%;全市商贸流通系统新增投入56亿元,增长18.3%。

七、对外经贸

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5.91亿美元,增长6.6%,其中出口完成4.55亿美元,增长17.7%。全市外派劳务人员9132人,增长32.2%。

利用外资增势强劲。全年合同利用外资6.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4%;实际利用外资3.39亿美元。

八、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境内财政总收入41.1亿元,增长10.2%。地方财政收入24.32亿元,增长21.2%。主要收入项目中,增值税收入2.02亿元,增长25.2%;营业税收入4.04亿元,增长25.9%;企业所得税收入1.47亿元,增长13.6%;行政性收费5.66亿元,增长24.3%。全市财政支出40.26亿元,增长9.6%。其中企业挖潜改造2.72亿元,下降11%;农业支出2.98亿元,增长2.7%;行政管理费6.16亿元,增长15.8%;教育支出8.09亿元,增长7.1%。县级财政实力不断壮大,全市有11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其中齐河、临邑超过三亿元。

金融运行平稳有序。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87.91亿元,比年初增加56.35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92.97亿元,比年初增加4.92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24.19亿元,比年初增加31.75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21.21亿元,比年初增加62.66亿元。其中工业贷款57.71亿元,比年初增加9.32亿元;商业贷款92.52亿元,比年初增加1.62亿元;乡镇企业贷款18.56亿元,比年初增加2.18亿元;农业贷款77.75亿元,比年初增加19.24亿元;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9.52亿元,比年初增加1.71亿元;其他短期贷款33.34亿元,比年初增加2.12亿元;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29.89亿元,其中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增长较快,比年初增加11.87亿元。现金投放量增加,全年现金收入1703.95亿元,现金支出1736.89亿元,货币净投放32.94亿元。

保险业全面快速发展。全年有5144家企业参加财产保险;8.01万户居民参加家庭财产保险;139.5万人参加人身保险;全市全年承保金额595.61亿元,保费收入12.1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92亿元,增长41.8%;人寿险保费收入9.18亿元,增长3.7%。全年共处理赔付案件6.25万件,支付赔款(给付)2.44亿元。其中财产保险共处理赔付案件4.28万件,支付赔款1.34亿元,财产保险赔付率46.1%;人寿保险共处理赔付案件1.97万件,支付赔款(给付)1.09亿元。

证券市场平稳运行。年末全市有证券经营机构2处,股民4.26万户,客户保证金余额0.67亿元,年交易额39.68亿元。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65项,其中国际先进水平10项,国内领先水平95项,国内先进水平38项,实现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6项。经省认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93家;全年受理专利申请314件;全年签订技术贸易合同1261件,完成技术贸易合同额1.76亿元。年末全市各类技术贸易机构662个,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1万人,全年接收、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678人,其中硕士以上研究生45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智力成果3项,组织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6项。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3所,当年招生8585人,在校生21529人;中等专业学校8所,在校生1.51万人;普通中学269所,在校生35.13万人;职业中学26所,在校生3.01万人;小学1260所,在校生32.53万人;幼儿园、学前班472处,在园、班儿童5.15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99.92%,毕业生升学率98.5%。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2141人,成人中等学校在校生2118人,特殊教育学校12所,在校生627人。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1家,全年共演出1082场次,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2个,文化站112个;公共图书馆12处,藏书65万卷(册);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个。广播、电视事业有新的发展。年末全市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功率12千瓦;调频发射台和转播台8座,调频发射功率2.1千瓦;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8座;广播播出节目10套,全年播音时间18000小时;电视节目4套,全年播出时间10950小时。有线广播电视用户41万户,比上年增加8.58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82处,其中医院、卫生院156处,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21处。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6万人,其中执业医师6397人,注册护士3212人。全市拥有医疗床位9017张。全年举行大型义诊20次,诊疗70.8万人次。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年内全市共承办2项国家级比赛,4项省级比赛,我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得19枚金牌、23枚银牌、36枚铜牌,进入4—8名的有96人。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年末市区建成区面积为40平方公里,市区自来水供水总量4700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1920万立方米;天然气供气总量1640万立方米,增长8.2%,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4320吨,增长6.1%;市区集中供热面积312万平方米,增长5.4%;年末已有39.7万城市人口用上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增长6.7%;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1405.6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405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12%和28.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455公顷;城市道路长度309.17公里,城市道路面积565.3万平方米;市区公交营运车辆310辆,增长5.8%,年客运量780万人次,增长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