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共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10666万元,占预算的105.67%,比上年增长21.81%,增幅居全省第2位。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9%,比上年提高了0.27个百分点。分税种看,与生产流通和经济效益密切相关的税种增长较快。其中增值税(25%部分)增长29.40%,营业税增长11.67%,企业所得税增长82.85%,三项税种拉动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7.73个百分点。分所有制看,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税收增长较快。个体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提供的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40.47%、2.40倍,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1.99%、14.66%。在财政支出上,各级财政部门大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保重点,压一般,集中资金办大事。全市共完成财政支出157855万元,占预算的110.63%,比上年增长12.68%。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连续第9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分项目看,行政事业性支出增长7.76%,农业、科技、教育、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分别增长9.15%、14.23%、10.82%、5.67%。注重培育经济增长的后劲,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分别增长14.13%、16.01%。 金融存贷款规模扩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77.5亿元,比年初增加19.5亿元,比上年多增3.8亿元。年末企业存款余额37.1亿元,比年初增加7.0亿元,比上年多增2.5亿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30.8亿元,比年初增加11.4亿元,比上年多增4.9亿元。在年末存款余额中,年末定期存款余额为97.5亿元,比年初增加5.7亿元,比上年多增3.2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43.7亿元,比年初增加19.0亿元,比上年多增11.0亿元。从贷款期限看,短期贷款比年初增加19.8亿元(已扣除各商业银行剥离的贷款,下同),比上年多增19.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0.7亿元,比上年多增1.8亿元。分项目看,工业贷款比年初增加2.1亿元,比上年多增0.2亿元;商业贷款比年初减少3.0亿元,比上年多减2.7亿元; 而乡镇企业贷款、农业贷款、个体及私营企业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2.4亿元、9.8亿元、0.2亿元,比上年多增2.2亿元、10.0亿元、2.0亿元。全市累计净投放现金4.0亿元,比上年少投放2.1亿元。 九、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科技实力有较大提高。2000年,全市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85项,比上年增加69项,增长59%。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8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29项。全年专利申请量达154件,比上年增加76件,增长97%。 科技投入稳步增加。市、县两级科技三项经费达1901万元,比上年增长19.6%。全年共落实省以上各类科技计划6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6项、省级项目48项,项目无偿拨款685万元,比上年增加72万元,再创历史新高。 高新技术产业化有新突破,科技示范工程化成效显著。启动了15个高新技术项目,形成年销售收入4.5亿元、利税1.23亿元、创节汇500万美元的生产能力。科技富民和科技创业工程年内新上科技项目66个,拨款963万元,增加农业新品种12个,开发工业新产品17个,增加利税12.9亿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由14家增至17家,高新技术产业生长点企业达8家、技术创新龙头企业1家、技术创新带动企业3家。 星火计划成效显著,技术市场日益活跃。全年共组织实施市级以上星火计划32项,其中新上项目10项,包括国家级1项、省级8项。总投资6848万元,新增产值46733万元。评选出星火示范企业8家,星火明星企业家17名,星火优秀青年145名。各类技术贸易机构和民营科技企业达到304家,年技工贸总收入达10.1亿元,创外汇66万美元。 科技管理不断创新,科技服务扎实有效。科研机构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市直7个研究所中3个转制为科技型企业,1个实行了“一所多制”,3个进行了内部体制改革,为从根本上解决研究所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科技奖励实行A、B类项目制,首次实行了科技贡献奖,充分发挥了科技奖励的引导作用。科技计划管理实现项目聚焦和集成,510万元市级科技三项经费重点安排了12个项目。滨州生物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电子与自动化节能技术实验室及组培中心和胚胎移植中心相继建成,科技转化能力明显提高。积极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市、县、乡三级“110农业科技咨询热线”全线开通,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技术讲座6489次,编发各类科技信息简报30余种,建立科技示范基地63处,确定科技联系点182个。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2000年,全市完成城市建设投资3.77亿元,新增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60吨/日,供水能力2.0万吨/日,城市道路面积27.19万平方米,供热面积2.14万平方米,园林绿地116公顷,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 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新成果,“一控双达标”取得较大进展。工业污染防治有了新突破,全市列入省、市、县污染源限期治理项目352个,已验收达标或关停351个,达标率99.7%,其中:废水污染源限期治理项目119个,达标验收80个,依法关停38个,达标率99.2%。年新增废水处理能力1631万吨,削减COD排放量46365万吨,废气污染源限期治理项目233个,验收达标214个,依法关停19个,达标率100%。年削减烟尘排放量6443吨,SO2排放量11366吨,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12项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质量明显好转。总悬浮颗粒物由1997年的0.348mg/m3降到0.300mg/L;SO2由1997年0.099mg/m3降到0.058mg/L。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市地面水水质达标率达到55.5%;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47.2分贝;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达到68.5分贝。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得到加强,建成了8处自然保护区和12个生态示范工程,全市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到2.75%。 十一、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体育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2000年,我市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改革,大力调整教育结构,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信息化进程。高等学校招生、在校生规模扩大。普通高等学校2所,招收本专科生1971人,在校生5657人,比上年增加825人。中等教育稳步发展,结构更加合理。普通高中21所,招生11506人,比上年增加1385人,在校生31010人,比上年增加2690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9所,招生9159人,比上年增加226人,在校生27749人,比上年增加1679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47.23%。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水平进一步提高。小学招生36095人,比上年减少13674人,在校生270908人,比上年减少32159人;初中招生66971人,比上年增加345人,在校生216196人,比上年增加16549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78%,在校生巩固率99.94%,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8.37%,初中在校生巩固率99.72%。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也有较大发展。特殊教育学校8所,在校生505人,残疾儿童入学率90%以上。幼儿园1011所,在园幼儿69479人,3—6周岁幼儿入园率74.5%,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86.69%。成人教育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成人高等学校招生1181人,在校生2312;成人中等学校招生2638人,在校生6737人;各类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共培训54.22万人次,其中农民技术培训53.78万人次,扫除青壮年文盲25699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42887人,其中专任教师35336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9.79%、91.54%和78.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