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3 聊城市统计局

保险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保险公司22家,比上年增加3家。2008年实现保费收入22.30亿元,比上年增长52.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77亿元,占全部保费收入的25.3%,比上年提高28.24个百分点;人身险保费收入16.54亿元,占全部保费收入的74.1%。为社会承担各类风险责任金额达4455.85亿元。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支付各项赔款和保险金5.09亿元,增长29.2%。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创新主体不断增加。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93家,其中2008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家。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3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全市共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6家,新成立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新培育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27家。全市共下派科技特派员2295人,法人科技特派员单位24个,覆盖全市1253个村庄。全年申请专利1235件,专利授权872件,其中发明申请专利274件,发明授权专利64件。

教育事业稳定健康发展。各学段教育实现均衡发展。2008年全市拥有392所幼儿园,在园人数7.43万人,幼儿教师2457人;拥有小学811所,招生7.01万人,毕业生5.72万人,在校生38.83万人;普通中学213所,招生9.41万人,毕业生13.20万人,在校生30.28万人;中等职业学校39所,招生2.23万人,毕业生1.84万人,在校生6.15万人。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普通中学和小学教师分别达2.43万人和2.40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00万人和2.24万人。高考取得新突破。全市本科录取12854人,比上年增加1581人。办学条件不断完善。筹集5591.60万元完成62个农村中小学建设项目,新建校舍8万多平方米。

文化出版广电事业协调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取得积极成果,建立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网络。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稳步推进,全年放映公益电影近8万场。文化精品创作工程硕果累累,戏剧《大明贤后》、歌曲《爷爷带领我》入选山东省“五个一”工程奖评。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7个,艺术表演团体人员281人,影剧院6个,博物馆3个。拥有公共图书馆8个,公共图书馆藏书568千册。出版各类图书37种、报纸26种、杂志19种。有线电视用户48.40万户,数字电视用户1.08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

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积极运行。2008年末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达411.40万人,比上年增长8.5%,参合率达到95%,报销新农合基金2.89亿元,受益人数334.43万人次,资金使用率达82.3%,参合农民受益率达81.3%。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快速发展。新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处,社区卫生服务站50处,56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开展了A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拥有医院、卫生院172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0所,妇幼保健机构9所。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97万张,增长48.1%,卫生技术人员1.55万人,下降4.8%。

体育事业加快发展。第十一届全运会分赛区场馆建设基本完工,筹备工作扎实进行。全年参加国际、国家级比赛10余次,获金牌10枚、银牌11枚、铜牌10枚。全民健身蓬勃开展。组织了自行车骑行活动、龙舟比赛、老年健身项目展演等活动,全市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达90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已有1600名。有90%的乡镇、20%的行政村成立了全民健身指导站。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为42%,农村体育工程建设完成1200余处。

九、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城乡面貌显著改善。2008年全市完成城市开发建设投资45.00亿元,市城区开发建设投资22.50亿元。实施了湖河水系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改善、绿化亮化提升、古城区保护性开发等项目,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年内新增城市道路63.77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化面积778.50公顷。年末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1%。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9.98%。公共服务承载能力增强。新增用气人口5.6万人,燃气普及率达到90.2%,新增自来水供水能力0.6万吨/日。坚持城乡统筹,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迈上新台阶。全面完成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基层村庄建设规划、乡镇驻地详细规划分别完成20.0%和16.0%。全市村镇建设投资19.50亿元,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市普遍开展村镇综合整治,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环境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在全市74家排污企业和污水处理厂安装自动在线监测设施,建设19个空气自动检测站和3个河流断面自动监测站。建立烟尘控制区10个,烟尘控制面积155.80平方公里。环境噪声治理成效明显。全市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67.2分贝,下降0.3分贝。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值54.10分贝。噪声达标区面积达177.20平方公里。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建立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个省级生态示范区,1个省级示范区试点,生态功能保护区面积达60平方公里。创建国家环境模范城市工作扎实推进,已通过省环保局组织验收。

节能降耗取得阶段性成果。2008年上半年,万元GDP能耗1.57吨标准煤,比上年底下降2.8%,下降幅度居全省第五位;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2.73吨标准煤,比上年底下降6.4%;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23.62立方米,比上年底下降5.5%;规模以上工业重复用水率为91.4%,比上年底提高0.92个百分点。

十、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控制。2008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84.91万人,比上年增加4.17万人,增长0.7%。其中女性人口288.4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95‰,死亡率6.40‰,自然增长率4.54‰。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59元,比上年增长17.4%。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9469元,增长19.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75%,下降0.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68平方米,增加0.7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08元,增长13.5%。农村居民人均总支出4642元,增长9.6%。农村恩格尔系数38.97%,下降0.5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5.77平方米,增加0.58平方米。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762元,增长13.6%。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8年全市城镇单位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分别为44.9万人、28.3万人、24.6万人和45.1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6.9%、0.7%、12.3%和14.5%。全市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数达10.5万人,增长11.7%。农村参加养老保险达32.0万人。

注: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快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