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3 聊城市统计局

资金到位情况良好。全部建设项目到位资金420.84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自筹资金304.10亿元,占全部资金来源的72.3%。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2.27亿元,比上年增长18.6 %。其中市级实现零售额83.13亿元,增长18.0 %,占市场份额为25.8%;县以上城镇实现零售额121.86亿元,增长22.8 %,占市场份额为37.8%;县以下农村实现零售额117.28亿元,增长14.9%,占市场份额为36.4%。

批零贸易业、住宿餐饮业增长较快。批发业实现零售额40.65亿元,增长24.6%,市场份额达12.6%;零售业实现零售额 214.25亿元,增长18.7%,市场份额达 66.5%。住宿业实现零售额2.36亿元,增长25.5%,市场份额为0.7%。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1.52亿元,增长21.6%,市场份额为 16.0%。

消费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从限额以上企业调查情况来看,2007年增长幅度较高的商品有:食品类实现零售额30023万元,增长77.4 %;烟酒类实现8748万元,增长68.8%;化妆品实现3334.10万元,增长54.6%;金银珠宝实现4456万元,增长88.0%;日用品实现9134万元,增长47.1%;家电与音像器材实现46148万元,增长26.8%;药品类实现24843万元,增长32.8%;石油及制品类实现125492万元,增长42.0%;汽车消费87451万元,增长43.9%。消费品呈现个性化、差异性特征。

对外贸易增势强劲。2007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7199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2.8%。其中出口99893万美元,增长63.5%;进口72105万美元,增长87.5%。实现贸易顺差27788万美元。出口骨干带动作用明显。全年出口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21家,共出口71876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2.0%。出口队伍不断壮大,我市拥有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227家,同比增加23家。

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高。全市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4个,合同利用外资512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30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8.4%。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健康有序发展,项目质量不断提高,全年新批过千万美元项目4个,其中过5000万美元的项目1个,当年外资已全部到位。利用外资渠道进一步拓宽,企业境外上市推介取得实质性进展。

六、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业

道路运输能力不断增强。年末全市国省、县乡、村镇级公路通车里程13466.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4.7公里,一级公路325.2公里,二级公路1180.8公里。完成公路客运量4118万人,比上年增长40.0%;公路客运周转量320980万人公里,增长43.0%。公路货物运输量2723万吨,增长44.0%;货运周转量441732万吨公里,增长45.0%。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2007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28亿元,比上年增长6.5%。函件3991万件,增长12.6%。特快专递63.79万件,减少53.0%。邮政业为支持农业发展,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年末全市村级邮政配送服务点达2546个,比上年增加111个。其中村镇点2440个,县市局106个。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收入14.23亿元,增长14.9%。年末电话交换机容量达377.64万门。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79.4万户,其中市话30.4万户,农话49.0万户。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222.09万户,增长14.8%。互联网用户15.73万户,增长55.4%。

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游客565.5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8.94亿元,增长16.8%。接待海外游客1.87万人次,增长35.1%。

七、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07年完成境内财政收入99.98亿元,同口径对比增长3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40亿元,增长26.0%。主要收入项目中,增值税收入9.49亿元,增长39.8%;营业税收入7.23亿元,增长23.9%;企业所得税收入4.55亿元,增长41.5%。全市财政支出75.03亿元,增长25.1%。教育支出16.58亿元,增长42.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46亿元,增长27.7%;医疗卫生支出4.97亿元,增长65.7%;环境保护支出1.11亿元,增长154.6%。

金融业发展形势稳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70.47亿元,比年初增加88.18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94.93亿元,比年初增加14.0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50.75亿元,比年初增加47.92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58.33亿元,比年初增加77.47亿元。其中工业贷款134.09亿元,比年初增加24.44亿元;商业贷款47.69亿元,比年初减少6.79亿元;乡镇企业贷款36.29亿元,比年初减少4.23亿元;农业贷款121.94亿元,比年初增加20.18亿元。

保险业务发展迅速。全市有保险公司19家,比上年增加5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5.11亿元,比上年增长38.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51亿元,占全市总保费的29.8%,增长51.1%;人身险保费收入10.60亿元,占全市总保费的70.2%,增长33.1%。全年共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4.76亿元,增长5.9%。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2.00亿元,下降1.3%;人身险给付金额2.76亿元,增长11.8%。赔付率达到31.5%。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的进步。2007年全市列入国家、省各类科技发展计划项目47项,争取无偿资金2184万元。阳谷三山集团高性能钎具特钢生产技术与产品开发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阳谷华泰橡胶助剂有限公司被科技部批准组建“国家橡胶助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成果取得突破。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186项。其中国际领先2项,国际先进8项,国内领先96项,国内先进79项。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市专利申请1479件,增长36.3%,其中发明专利277件,增长73.1%。专利授权750件,增长55.0%,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0件,增长16.3%。科技特派员工程继续深入推进,目前全市有2003名科技特派员和24个法人科技特派员单位奔赴农村第一线。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有幼儿园408所,在园人数7.75万人,幼儿教师数2121人。拥有小学校906所,招生数7.27万人,毕业生数5.95万人,在校生37.55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83%。拥有普通中学226所。初中招生6.60万人,毕业生8.05万人,在校生22.94万人。高中招生3.35万人,毕业生3.98万人,在校生11.39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1.24万人,在校生3.82万人,毕业生人数1.23万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市本专科共录取27349人,其中本科11273人,专科16076人,总录取率63.6%。

文化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市杂技团、京剧院、豫剧院建设基本完成并投入使用。融资500多万元,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积极推进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131”工程,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举办了巾帼文化艺术节、少儿艺术节、文化旅游节、消夏艺术节、水城之秋观光周等专题文化活动。全市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7个,在国内演出1266场次。公共图书馆9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0个,文化事业机构数175个。年末发行的公共出版物有4种报纸、2种杂志和45种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