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3 聊城市统计局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紧紧围绕“一二三四六”的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团结奋进,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689.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8.09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395.80亿元,增长22.8%,其中工业增加值352.33亿元,增长24.9%,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增加值165.21亿元,增长17.5%。人均生产总值12132元(按全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480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7.1%。

产业结构趋于优化,工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21.29:53.79:24.92调整为18.59:57.44:23.97,二、三产业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70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拉动GDP增长1.3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77%;第二产业在经济增长中处于主导地位,拉动GDP增长11.3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22%,其中工业拉动10.6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14%;第三产业拉动GDP增长4.7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02%。

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267.44亿元,比上年增长24.5%。上缴税金10.75亿元,增长22.2%,实缴税金占国地两税的收入的比重为24.83%。

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显著。2005年全市共到位市外资金126.6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完成全年目标的105.5%。全市共引进市外投资项目1236个,其中工业招商引资项目1021个。外来投资过亿元的项目7个。

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城镇新增就业7.2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4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6700人。全市安排2012万元资金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3.49%。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134元,比上年增长11.1%。

市场价格基本保持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7%,涨幅与上年持平。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0%,居住上涨2.4%。生产领域价格涨势减缓。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3.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涨势明显回落,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4%,比上年回落2.9个百分点。房地产价格指数中的房屋销售价格上涨了5.2%,土地交易价格上涨了1.3%。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依然偏小,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科技进步比较薄弱;农业的基础依然不稳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综合能力不强。

二、农业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0.93亿元,比上年增长5.84%。各业所占比重为:农业65.34%、林业1.53%、牧业30.22%、渔业1.76%。

农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全市粮食总产量400.98万吨,比上年增长22.5%;棉花总产量8.09万吨,减少25.1%;油料作物总产量20.29万吨,增长0.4%;蔬菜瓜类总产量921.12万吨,减少9.7%;水果产量43.32万吨,减少16.1%。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播种面积为1004.80万亩,增长21.2%;棉花收获面积为104.86万亩,减少了27.0%;蔬菜瓜类收获面积292.05万亩,减少15.5%。

林业生产面积调整。由于保护耕地等措施的落实,当年造林有所减缓。全市造林面积14.81万亩,比上年减少57.4%。育苗面积3.70万亩,减少20.8%。森林覆盖率25.1%。

主要畜产品产量大部分保持稳定。全市猪、牛、羊、家禽出栏363.04万头、58.87万头、335.51万只、1.72亿只,分别增长15.4%、12.8%、4.4%、23.8%。肉类总产量62.20万吨,增长18.4%;禽蛋产量30.40万吨,下降6.6%;奶类产量4.09万吨,增长2.7%。

渔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6.45万吨,比上年增长3.5%。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926.4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8%;全年农村用电量10.12亿千瓦时,增长3.5%;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53.15万公顷,减少0.7%,其中有效灌溉面积48.59万公顷。全市通电话村数达到100%;通汽车村数96.8%,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自来水受益村数占总数31.0%,提高2.8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52.33亿元,比上年增长24.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56个,实现增加值288.79亿元,增长31.4%。其中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增加值119.94亿元,增长17.8%;集体工业实现增加值6.21亿元,增长28.3%;股份制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分别增长29.6%和19.3%。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16.01亿元,增长33.2%;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72.79亿元,增长29.7%,轻重工业之比由上年的41.74:58.26变化为40.17:59.83。其中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62.66亿元,增长33.0%。工业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8.86%,与上年基本持平。

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高。2005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78.1亿元,比上年增长52.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7.65%,比年初提高1.63个百分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迅速。2005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产值17.35亿元,增长144.2%。其中新材料与高效节能产品实现产值2.64亿元,增长19%。

主要工业品产量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长。全年发电量178.37亿千瓦时,增长15.5%;纺纱31.16万吨,增长41.9%;人造板103.86万立方米,增长18.6%;纸浆38.08万吨,增长26.5%;机制纸及纸板85.09万吨,增长12.7%;原油加工量5.83万吨,增长536.5%;硫酸95.74万吨,增长27.0%;合成氨77.23万吨,增长31.6%;尿素45.45万吨,增长12.8%;水泥191.86万吨,增长15.2%;钢材40.44万吨,增长64.9%;镀层板25.58万吨,增长69.6%;电解铝24.27万吨,增长40.3%;大型拖拉机1013台,增长112.4%;小型拖拉机19.20万台,增长112.4%;农用运输机械87.24万辆,增长3.6%;改装汽车1.95万辆,增长13.2%;电力电缆8.76万米,增长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