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德州市统计局 (2003年1月24日)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树更大目标,鼓更大干劲,努力实现超常发展、跨越前进”的总体要求,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经济实力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测算,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46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3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221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146.5亿元,增长13.2%。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三次产业结构为20.2:48:31.8。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496元,比上年增加924元。 宏观经济景气保持高位运行。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信心指数为130.08,预期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全年平均为133.38,分别比上年提高6.86和5.95个百分点;反映全市企业综合生产总量和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景气指数为125.48和113.16,分别比上年提高15.07和6.21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通过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狠抓服务机制创新,突出园区建设等措施,努力推进民营经济二次创业。2002年底,全市民营经济户数、从业人员、注册资金分别达到10.58万户、47.76万人和77.3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093.8亿元,同比增长43.3%,上缴税金13.52亿元,同比增长32.3%,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9.7%。 园区经济健康发展。全市已建成初具规模的各类园区77处,禹城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齐河黄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为省级开发区,有5个工业园区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乡镇企业科技示范区,有7个被省中小企业办和建设厅批准为省级民营经济示范区。至2002年底,11个县级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达187平方公里,累计入园项目978个,当年新增项目260个,入园项目累计投资额157.9亿元,其中本年新增入园项目投资额78.6亿元。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农民增收形势依然严峻;工业总量小、大型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少;服务业层次低,财政增收节支压力较大;就业形势严峻,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 二、农业 2002年,全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两大目标,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克服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72.59亿元,增长3%,其中农业增长1.7%,林业减24.6%,牧业增长8.2%,渔业减5.6%,农林牧渔业产值比例为71.2:0.3:26.2:2.3。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粮饲兼用、高油高蛋白玉米220万亩,无公害蔬菜达到40万亩,优质高效作物种植规模扩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831.84万亩,粮食总产317.38万吨,减7.9%,单产381.5公斤,减9.3%,其中秋粮总产160.21万吨,减9.4%,单产387.2公斤,减13.8%;棉花播种面积232.25万亩,减47.74万亩,棉花总产17.9万吨,单产77.1公斤,分别减21.5%和5.3%;蔬菜种植面积274.17万亩,总产732.18万吨,增长10.4%;瓜类种植面积48.86万亩,总产146.53万吨,增长23.8%;全市水果总产量62.85万吨,减7.2%;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1.82万亩,减6.2万亩,总产7.89万吨,减18.2%。 林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造林面积0.65万公顷,植树1097万株,年末实有林地面积17.5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3.17%。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受畜产品价格回升,畜牧业生产效益稳定等因素的拉动,全市畜牧业生产呈现出稳定发展态势。 水产品生产稳定提高。全年水库养殖面积666公顷。年末水产品养殖面积1.65万公顷,增长1.49%;淡水水产品产量6.98万吨,增长3.1%。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达818.3万千瓦,增长5.7%。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96.1万千瓦,增长6.2%;农用拖拉机17.7万台,增长4.7%;联合收割机达0.2万台,增长38.1%;农用汽车4668辆,增长0.1%。农村用电量5.7亿千瓦小时,增长17.5%;塑料薄膜使用量3.3万吨,增长86.7%;全年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16.8万吨,减1.4%。年末实有耕地面积54.25万公顷,其中机耕地面积50.09万公顷,增长6.8%;配套机电井8.25万眼,增长8.1%;有效灌溉面积44.51万公顷,旱涝保收面积30.07万公顷。年末,全市7602个村通汽车;通电话村8323个;自来水受益村3196个。 三、工业 全市继续把发展工业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关键环节,努力构筑大工业体系。工业增长稳定均衡,骨干企业支撑作用增强,高新产品产值比重上升,工业实力进一步增强。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下同)已发展到862家,比上年增加105家,资产合计达到415.3亿元,比上年增加61.5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29.66亿元,增长19.61%。其中国有工业完成24.62亿元,增长14.59%;集体工业完成16.16亿元,增长12.0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25.07亿元,增长18.60%;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26.10亿元,增长49.99%。轻、重工业分别完成增加值73.45亿元和58.36亿元,分别增长24.59%和19.61%,轻工业增长速度高于重工业4.98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用电量40.61亿千瓦时,增长12.1%。 工业效益大幅提高,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83.6亿元,增长30.1%,实现利税52.9亿元,利润29.9亿元,分别增长21.9%和21.5%。亏损面为4.4%,比上年减少0.3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0.36亿元,减少24.1%。产成品存货18.6亿元,增长10.3%,应收帐款净值平均余额21.1亿元,增长4.9%。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9.4%,增长2.14个百分点,在七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中总资产贡献率14%,与去年同期持平;资本保值增值率123.2%,减少10.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5.7%,下降0.6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8.5%,减少0.6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85次,加快0.39次;全员劳动生产率3.5万元/人,增长11.8%。全市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84家,其中有4家企业利税过亿元。 生产销售衔接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58%,比上年降低0.26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98.91%,降低1.83个百分点;重工业98.07%,降低0.53个百分点。在各种经济类型中,国有工业99.93%,提高0.15个百分点;集体工业100.16%,降低9.18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99.52%,提高1.54个百分点;其他经济类型工业98.13%,降低0.29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