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3 德州市统计局

金融存贷款规模不断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349.4亿元,比年初增加53.25亿元,比上年多增7.58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63亿元,比年初增加16.82亿元,比上年多增7.98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4.91亿元,比年初增加24.26亿元,比上年少增5.8亿元。年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289.04亿元,比年初增加39.89亿元,比上年多增7.49亿元。其中商业贷款94.68亿元,比年初增加8.46亿元;工业贷款37.65亿元,比年初增加7.04亿元;乡镇企业贷款16.56亿元,比年初增加0.48亿元;农业贷款45.96亿元,比年初增加11.25亿元;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2.41亿元,比年初增加0.68亿元;其他短期贷款28.27亿元,比年初增加6.5亿元;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9.23亿元,比上年少增1.82亿元,其中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增长较快,比年初增加6.77亿元。现金投放量增加,全年现金收入1302.99亿元,现金支出1330.28亿元,货币净投放27.3亿元。

证券市场健康运行。年末,全市有证券经营机构2处,股民4.12万户,客户保证金余额1.01亿元,年交易额24.96亿元。

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有1318家企业参加财产保险;3.17万户居民参加家庭财产保险;184.54万人参加人身保险;全市全年承保金额584.3亿元,保费收入6.98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68亿元,增长9%;人身险保费收入5.3亿元,增长63.6%。全年共处理赔付案件5.88万件,增长17.4%;支付赔款1.68亿元,增长36.6%。其中财产保险共处理赔付案件1.3万件,支付赔款1.3亿元,财产保险赔付率77.4%;人身保险共处理赔付案件4.58万件,支付赔款0.38亿元。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市场交易活跃。全市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52项,其中国际先进水平7项,国内领先水平77项,国内先进水平29项。实现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7项;经省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4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60家。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71件,增长0.5%;全年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369项,全年签订技术贸易合同1206件,完成技术贸易合同额1.7亿元。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智力成果3项,组织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8项。年末各类技术贸易机构623个,增加13个。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2所,当年招生5162人,在校生10713人;中等专业学校10所,当年招生6095人,在校生13553人;普通中学266所,在校生36.37万人;职业中学17所,在校生0.86万人;小学1452所,在校生40.71万人;幼儿园、学前班1178处,在园、班儿童5.13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99.15%,毕业生升学率98.87%。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1484人,成人中等学校在校生2795人,特殊教育学校12所,在校生1361人。

文化事业生机盎然。到2002年底,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2家,全年演出1099场次,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2个,文化站101个;公共图书馆10处,藏书66.6万卷(册);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个。广播、电视事业有新的发展。年末全市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功率12千瓦;调频发射台和转播台8座,调频发射功率1千瓦;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8座;广播播出节目套数10套,平均每日播音时间97小时35分,比上年减少2小时55分钟;电视节目套数3套,平均每周播出时间240小时40分,比上年增加3小时45分。有线广播电视用户25.57万户,比上年增加9.23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0.57%。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13处,其中医院、卫生院179处,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21处。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4168人。其中医生7540人,获得主治医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的5165人,护师2776人,护士670人。拥有医疗床位8862张。全年举行大型义诊138次,诊疗65万人次。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年内全市承办了1项国家级比赛,我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得26.72枚金牌、23枚银牌、33枚铜牌,进入4—8名的有99人。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建设速度加快,公用设施继续完善。年末市区建成区面积为35平方公里,城市基础建设速度加快,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市区自来水供水总量4210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1820万立方米;天然气供气总量1210万立方米,增长11%,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2390吨,增长7.9%;年末已有30.6万城市人口用上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增长15%;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1171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270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15.1%和82.4%;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148公顷;城市道路长度280.6公里,面积458.4万平方米;公交营运车辆180辆,增长25.9%,年客运量730万人次,增长1.7%。

环境保护措施得力,污染治理力度加大。我市继续加强对工业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整治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的成果,全年完成环境治理项目30个。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49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3.04万吨;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8.9万吨,其中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8.3万吨;废气中烟尘排放量3.07万吨,其中工业废气中烟尘排放量2.3万吨。全市工业废水处理率92%,工业废气处理率100%。

十一、市场物价

市场物价温和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7%。其中居住、食品、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分别上升16.7%、1.3%和1.6%;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及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分别下降2.1%、3.1%、3.2%、1.4%和1.7%。

工业品价格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8.81%,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99.75%。

十二、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

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543.6万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农业人口424.85万人,增长0.11%;非农业人口118.75万人,增长3.22%。全年出生人口6.4万人,出生率11.82‰;死亡人口2.98万人,死亡率5.5‰;人口自然增长率6.32‰。

劳动就业保持稳定,工资水平稳步提高。2002年末,全市从业人员为32.22万人(不包括乡办和村办企业),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3.93亿元,增长3.37%;职工平均工资7636元,增长9.3%。再就业机制不断完善,全年设立各类职业介绍机构143处,全年城镇安置就业3.52万人,安置下岗失业职工0.78万人,完成各类就业培训1.07万人次。全年向市外输出劳务10.8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07万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