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德州市统计局 德州调查队(2009年2月26日) 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全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顽强拼搏,扎实苦干,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不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00.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9.73亿元,增长1.3%;第二产业增加值783.41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增加值447.77亿元,增长19.9%。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3.4:55.5:31.1,调整为12.1:55.9:32.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物价上涨得到有效控制。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1%。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4%,消费品价格上涨4.8%。在居民消费价格的八大类别中,食品类上涨13.5%,衣着类下降5.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7%,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0.5%,交通和通讯类用品下降1.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3%,居住类上涨4.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7%。 民营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全市民营经济户数、从业人员、注册资金分别达到9.16万户、31.61万人和329.12亿元。民营经济上缴税金50.08亿元,增长22.1%,占境内财政总收入的51.8%,占税收总额的60.2%。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60亿元。其中,引进5000万元以上内、外资项目460个,实际到位资金180亿元。 “南融北接”战略深入实施,开发区建设迈上新台阶。全市350多家企业与天津、济南的大企业结成了上下游配套关系。加入了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和环渤海城市人才战略联盟。德州国际陆港建成并投入运营。对接央企工作实现大的突破,中化化肥与德齐龙等8个合作项目签约实施,已到位资金31.2亿元,另有7家企业已经签约。经济开发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被评为山东省对外开放先进园区;天衢工业园成为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和省级知识产权园区,禹城高新区被评为山东省十佳生态经济开发区。 对口援建北川白什乡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支援灾区重建,全市累计捐赠款物9821万元,建设活动板房1334套,共接收165名灾区学生来我市就读。抢险救灾、医疗救援、卫生防疫等工作全部完成了任务。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80.56亿元,比上年增长4.8%(可比价,下同)。其中,农业产值210.76亿元,增长2.9%;林业产值10.11亿元,增长8.6%;牧业产值134.26亿元,增长7.6%;渔业产值7.59亿元,增长2.3%。 主要农牧产品产量稳步增长。粮食总产量达到572.48万吨,比上年增长3.6%,粮食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主要农牧产品产量见下表: 林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年造林面积0.94万公顷,同比增长161.1%;植树4144万株,增长54.1%。年末实有林地面积24.4万公顷,增长2.8%,森林覆盖率达到28.7%。 水产养殖业稳定发展。全市水产品养殖面积达1.68万公顷,增长2.4%。其中,水库养殖面积644公顷,水产品产量7.28万吨。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全市农用机械总动力达1169.66万千瓦,增长9.5%。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84万千瓦,农用拖拉机24.6万台,联合收割机14157台。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农村用电量9.1亿千瓦时,塑料薄膜使用量2.36万吨,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22.69万吨。农村生活设施不断完备,已实现村村通电、通电话,通汽车村8294个,通自来水村6385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2957家,实现增加值695.08亿元,增长16.1%。其中,轻工业增长17.4%,重工业增长14.8%。非公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87.93亿元,增长21.1%。 工业经济效益增速减缓。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40.50亿元,增长31.2%;实现利税308.59亿元,增长15.0%;实现利润166.07亿元,增长11.0%。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43.89%,比上年提高0.68个百分点。全市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35家,实现利税过亿元的企业37家。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全市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91.66亿元,增长24.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2.3%,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太阳能热水器和功能糖等高新技术产品产量保持快速增长。 建筑业生产效益稳步提高。全市资质以内建筑企业215家,比去年新增26家。完成建筑业增加值72.37亿元,增长15.4%;实现利税4.75亿元,同比增长19.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较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2.89亿元,比上年增长26.0%。其中,城镇投资完成608.74亿元,增长28.1%;农村投资完成124.15亿元,增长19.2%。建设资金充足,到位资金732.61亿元,增长21.7%。其中,自筹资金576.89亿元,增长20.9%,占到位资金的78.7%。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上年的2.2:67.5:30.3调整为2.8:63.9:33.3。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均有所上升。受经济形势和投资导向调控,建筑业和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投资继续下降,建筑业和冶金行业投资分别下降45.7%和59.3%。重点行业和薄弱环节投入不断加大,科研技术服务业、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依次增长374.1%、360.5%、175.2%。 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3.8亿元,比上年增长32.7%。从商品房建设用途看,住宅投资增长28.6%,占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86.8%。其中,90平方米以下住宅投资增长67.6%,占全部住宅投资的32.1%;经济适用房投资增长127.3%,占全部住宅投资的9.6%。商品房建设规模平稳增长,施工面积615.45万平方米,增长44.6%。商品房销售面积206.64万平方米,增长7.4%。住宅销售占商品房销售总量的23.7%。 五、交通、邮电、旅游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全市年末实有公路通车里程2577公里(不包括村级道路),其中汽车专用公路158公里。全市公路密度为25公里/百平方公里,124个乡镇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通公路的行政村8329个。全市公路运输企业完成客运量7714万人,增长10.0%,客运周转量345685万人/公里,增长36.0%;完成货运量8827万吨,货运周转量933544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41.0%、5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