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3 德州市统计局

德州市统计局

200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一个基本思路,两大奋斗目标和五个更”的工作要求,坚持抓重点带全盘,加大招商引资、大上工业、民营经济、园区经济、农业调整、商贸流通、城市建设的力度,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总量稳定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0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6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87.8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129亿元,增长13.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572元,比上年增加824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三次产业结构为22.2:46.1:31.7,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3.9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分别上升3.3和0.6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保持较快增势。全市民营经济坚持铺天盖地、顶天立地“两手抓”的基本方法和向民营企业园区化、园区城镇一体化、乡镇经济产业化、特色产业规模化、产品质量标准化“五化”演进的基本方向,单体规模不断膨胀,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综合贡献越来越大。年末,民营经济总户数达到9.78万户,吸纳从业人员40.9万人,注册资金50.21亿元,实现增加值198亿元,比上年增长25%,上缴税金12.64亿元,比上年增长41.8%,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已达59.98%。私营企业发展迅速,私营企业户数7335户,从业人员13.71万人,注册资金32亿元;上缴税金6.51亿元,比上年增长65.3%。

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明显增强。为了把县级的发展活力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调动县级的积极性,各县市区各打各的优势仗,各唱各的拿手戏,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区域经济特色开始凸现,整个县域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2001年,县级GDP增长12.8%,高于全市0.5个百分点;占全市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

园区经济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一年来,我市把园区建设作为推动经济上台阶的一项重要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以此拉动经济增长、促进招商引资、推动城市化进程。截至2001年底,全市各类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5亿元;建成投产500万元以上的项目650多个。

当前经济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工业效益增幅下降,特别是市属工业出现了不景气;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等。

二、农业

全市继续坚持产业调新、产品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原则,按照“压粮扩菜、兴牧增棉”的调整思路,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重点打响棉花和畜牧“两块名牌”,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67.53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农业增长1.8%,林业增长8.5%,牧业增长12.7%,渔业增长14.4%,农林牧渔业产值比例为72.1:0.5:24.9:2.5。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棉花、油料等种植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818.84万亩,减少80.36万亩,粮食总产344.52万吨,增长1.3%,单产420.7公斤,增长11.3%,其中秋粮总产176.84万吨,单产449.2公斤,分别增长3.9%和4.5%;棉花播种面积280万亩,增加75.85万亩,棉花总产22.8万吨,单产81.4公斤,分别增长39%和1.8%;蔬菜种植面积275.83万亩,总产663.31万吨,增长6.1%;瓜类种植面积48.75万亩,总产118.4万吨,增长21.6%;全市水果总产量67.73万吨,减少4.8%;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8.11万亩,增加2.12万亩,总产9.66万吨,增长12.3%。

林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造林面积0.45万公顷,植树1292万株,年末实有林地面积17.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2.41%。

畜牧业生产保持良好增长势头。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实现粮食转化,增加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特别是奶牛生产作为我市的新兴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渔业生产稳定提高。全年新增加水库养殖面积666公顷。年末水产品养殖面积1.6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2.2%;淡水鱼产量6.8万吨,比上年增长12.9%。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773.9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4.7%。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78.69万千瓦。农用拖拉机16.97万台,增长35.8%;联合收割机1654台,增长40.9%;农用汽车4672辆,增长19.5%。农村用电量4.9亿千瓦时;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18.59万吨,增长0.2%;塑料薄膜使用量1.8万吨,增长12.5%;年末实有耕地面积56.19万公顷,其中机耕地面积46.9万公顷,增长3.3%;配套机电井7.63万眼,增长3.4%;有效灌溉面积44.6万公顷,增长0.2%;旱涝保收面积31.5万公顷,增长0.3%。年末,全市7716个村通汽车,比重由上年的92.1%上升到92.6%;通电话的村数8329个;自来水受益村数2707个,比重由31.4%上升到32.5%。

三、工业

全市突出大上工业意识,继续贯彻“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投入”的思想,多条腿走路上项目,加速骨干企业膨胀和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使我市工业实力进一步增强。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下同)已发展到758家,比上年增加148家,资产合计达到349亿元,比上年增加69亿元,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64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03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国有工业完成21.98亿元,增长23.2%;集体工业完成14.72亿元,增长16.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经济完成21.27亿元,增长11.4%;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16.39亿元,增长30.3%。轻、重工业分别完成增加值57.1和45.8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7%和13.3%,轻工业增长速度高于重工业15.4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有增加。1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12种比上年增长。增幅较大的有:机制纸45.12万吨,增长29%;原油加工量20.49万吨,增长23.03%;卷烟6.3万箱,增长20%;布21404万米,增长15.2%;平板玻璃195.84万重量箱,增长13.3%;纱21.6万吨,增长11.5%。下降的有:小型拖拉机1.11万台,减少78.5%;白酒2.68万吨,减少11.1%;尿素21.48万吨,减少10.7%。

产销衔接较好,产销率稳步提高。工业产品销售率98.85%,比上年提高0.57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98.84%,提高1.28个百分点;重工业98.87%,减少0.38个百分点。在各种经济类型中国有工业100.01%,提高2.26个百分点;集体工业98.92%,提高0.66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100.09%,提高0.5个百分点;其他经济类型工业98.45%,提高1.3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