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3 德州市统计局

金融存贷款规模扩大。各项存款、贷款稳步增长,现金投放增多,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的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6.17亿元,比年初增加45.67亿元。从存款构成看,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30.65亿元;比年初增加30.06亿元;人均储蓄4287元,比年初增加543元。企业存款49.72亿元,比年初增加8.8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48.65亿元,比年初增加32.5亿元。其中商业贷款89.02亿元,比年初增加0.03亿元;工业贷款29.76亿元,比年初增加2.34亿元;乡镇企业贷款16.08亿元,比年初减少0.21亿元;农业贷款34.71亿元,比年初增加10.25亿元,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1.77亿元,比年初增加0.54亿元;其他短期贷款19.83亿元,比年初增加2.2亿元。中期流动资金贷款11.15亿元,比年初增加0.63亿元;中长期贷款37.11亿元,比年初增加11.05亿元。现金投放量增加,全年现金收入1134.35亿元,现金支出1152.76亿元,货币净投放18.41亿元。

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有证券经营机构2处,股民4.02万户,客户保证金余额1.33亿元,年交易额36亿元。

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有803家企业参加财产保险;5.12万户居民参加了家庭财产保险;187万人参加了人身保险,全市全年承保金额232.02亿元,保费收入4.78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4亿元,比上年增长20.3%;人身险保费收入3.24亿元,比上年增长64.5%。全年共处理赔付案件5.01万件,比上年增长2.7%;支付赔款1.23亿元,与上年持平。其中财产保险共处理赔付案件1.31万件,比上年增长19.1%;支付赔款0.81亿元,比上年增长6.6%,财产保险赔付率55%。人身保险共处理赔付案件3.7万件,支付赔款0.41亿元。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有所提高。全市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52项,比上年增长4.8%。其中国际先进水平7项,国内领先水平65项,国内先进水平40项。实现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15项,比上年增长87.5%;经省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5家,比上年增长15.3%;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64家,比上年增长23%。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70件,比上年增长18.8%。技术市场日益活跃,年末各类技术贸易机构610个,比上年增加10个。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提高。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2所,当年招生4015人,在校生6993人;中等专业学校10所,当年招生0.38万人,在校生1.3万人;普通中学270所,在校生37.47万人;职业中学18所,在校生1.01万人;小学1568所,在校生45.38万人;幼儿园、学前班1191处,在园、班儿童4.09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99.99%。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1028人,成人中等学校在校生2442人,特殊教育12所,在校生690人。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9家,全年演出728场次,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2个,文化站91个;公共图书馆10处,藏书36.6万卷(册);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个。广播、电视事业有新的发展。年末全市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调频发射台8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6座;广播播出节目套数10套,平均每日播音时间100小时30分,比上年增加15小时20分钟;电视节目套数3套,平均每周播出时间236小时55分,比上年增加72小时45分。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6.34万户,比上年增加1.16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0.57%。

卫生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59处。其中医院、卫生院207处,卫生防疫站12处,妇幼卫生保健站9处。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41万人。其中医生7439人,获得主治医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的4865人,护师2677人,护士650人。拥有医疗床位8975张。全年举行大型义诊105次,诊疗50万人次。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得14枚金牌、28枚银牌、30枚铜牌,进入前4—8名的有71人。在全国九运会上我市运动员取得了好成绩,有19名运动员参加,为历届之最,共获得1枚金牌、3枚银牌,前四名的有4人、前六名的有2人。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城市环境有了新的改观,市委机关搬迁顺利完成,文化中心投入使用,世纪广场建成开放,市区大树进城,环卫绿化等生态环境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全年市区自来水供水总量3890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1790万立方米。管道天然气新增用户0.96万户,天然气供气总量1090万立方米,增长28.2%,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3430吨。年末已有26.6万城市人口用上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市区集中供热能力增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75.88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063公顷,城市公共绿地面积140.9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1.8%和9.2%;城市道路长度216公里,面积259万平方米;市区公交营运车辆143辆,增长14.4%,年客运量739万人次,增长5.4%;出租汽车2405辆,增长1.6%。

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新成果。我市重点加强了环境监测和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工作,“三废”排放量有所下降,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6.19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3.38万吨;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9.67万吨,其中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8.52万吨;废气中烟尘排放量3.46万吨,其中工业废气中烟尘排放量2.32万吨;工业废气中粉尘排放量0.94万吨。

十一、市场物价

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市场物价温和回升。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9.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3%。其中居住、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食品、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分别上升9.9%、8.7%、5%、1.4%和0.7%。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及通讯工具类价格分别下降4.5%、1.8%、1.9%。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99.96%,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102.37%。

十二、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总人口540.37万人,比上年增长0.87%;其中农业人口425.33万人,减少0.19%;非农业人口115.04万人,增长5%。全年出生人口6.5万人,出生率12.1‰;死亡人口2.83万人,死亡率5.3‰;人口自然增长率6.8‰。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工资水平提高。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3.05万人(不包括乡办和村办企业),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2.74亿元,比上年增长8.8%,职工平均工资6977元,增长9.6%。再就业机制不断完善。全年设立各类职业介绍机构29处,城镇安置就业4.6万人,全年新安置下岗失业职工3.5万人,有3987名职工进入了再就业服务中心。全年向市外输出劳务5.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15万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