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3 德州市统计局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市限额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05.34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实现利税40.75亿元,利润23.79亿元,分别增长15.7%和12.6%。亏损面为5.81%,比上年增加0.8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0.49亿元,增长86.7%。产成品存货15.33亿元,增长11.4%,应收帐款净值平均余额19.88亿元,增长7.1%。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9.74%,减少2.26个百分点,在七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中总资产贡献率14.2%,减少0.91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33.36%,减少3.07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7%,下降2.89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8.48%,减少1.13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42次,加快0.09次;全员劳动生产率3.98万元/人,增长14.7%。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加快。全市上下把加大投入、大上项目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扎实做好启动民资民力、用好国力、借助外力“三篇文章”,走多渠道融资的路子;以重点项目为抓手,集约投入;在强化项目管理的同时,积极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促进了投资的快速发展。初步测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2.58亿元,增长17.8%。县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99.58亿元,增长29.5%,其中基建投资45.82亿元,增长34.7%;更改投资25.85亿元,增长10%;房地产开发投资9.13亿元,增长79%。

产业投资结构继续调整优化。在县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39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完成59.95亿元,增长66.5%;第三产业完成39.24亿元,减少3.3%。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德棉集团特宽幅色织面料、皇明年产40万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光明乳业、波司登羽绒服一期等重点项目按期竣工投产;金麒刹车片扩建、环宇低聚糖等工程进入收尾阶段;华能三期、晨鸣15万吨板纸扩建、平原沪永发20万吨墙瓦楞纸等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资质五级以上建筑企业113个,完成施工产值22.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建筑工程21.1亿元,增长0.9%;全员劳动生产率52665元/人,增长7.7%。竣工产值16.29亿元,减少4.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59.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5.8万平方米。

五、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发展步伐加快,整体服务水平提高,为经济增长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运输能力提高。全市年末实有公路通车里程3740.2公里(不包括村级道路),比上年增长0.2%,其中汽车专用公路217.5公里。全市公路密度为62.9公里/百平方公里,33个乡镇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通公路的行政村8178个。全市公路运输企业完成客运量1355万人,增长12%;客运周转量82446万人公里,增长16%;;完成货运量1739万吨,货运周转量134509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9%。

邮电业增势强劲。邮电新型业务发展迅速,现代化的通讯手段进一步普及,数据和多媒体业务增加,综合通讯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63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固定电话业务总量4.46亿元,比上年增长18.4%;移动电话业务总量8.92亿元,比上年增长73.6%;联通业务总量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72.6%。计费函件2953.3万件,比上年增长37.4%;包裹35.79万件,比上年增长47.7%。全市市话交换机容量36万门,比上年增长8.8%;农话交换机容量72.26万门,比上年增长39.3%。市话用户净增5.44万户,达到28.96万户,比上年增长23.1%;农话用户净增16.57万户,达到53.37万户,比上年增长45%。电话普及率达到15.39部/百人。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15.23万户,比上年增长31.1%。信息多媒体业务发展较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3.17万户,比上年增长46.3%。

六、国内贸易

市场建设卓有成效。围绕建设商贸流通城市,我市在不放松市场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市场的培育和开拓。特别是在开拓节日市场、拓展外地市场、举办会展活动、培育新兴市场方面有了新的起色。全市共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市场175处;新增投入25.4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新增建设面积283万平方米。目前,全市各类市场发展到745处,比上年增加25处,其中年交易额超过亿元的67处,比上年增加15处。全市十大商品流通部门(集团)完成销售收入152亿元,增长21.8%,实现利税3.8亿元,增长5%。全市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267.62亿元,比上年增长28.2%。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36.58亿元,增长11.2%。从城乡市场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8.85亿元,增长11.5%;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7.73亿元,增长10.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7.65亿元,增长5.1%;个体经济86.72亿元,增长12.5%;私营经济9.24亿元,增长13.5%;其他经济22.97亿元,增长10.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95.77亿,增长12.8%;餐饮业零售额11.71亿元,增长12.7%;制造业零售额15.16亿元,增长3.1%;其他行业零售额29.1亿元,增长5.6%。全市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销售额为38.6亿元,基本与上年持平。

七、对外经贸及合作

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在全市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新的创业进程的切入点来抓,全市上下形成了“想招商、议开放、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全年共引进内、外资项目390个,实际到位资金47亿元,合同利用外资986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2%;实际利用外资649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6.3%。成功举办了第五届经贸洽谈会,共签订投资项目合同181项,总投资68亿元,引进资金合同额58亿元。

外贸出口大幅度增长。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24100万美元,增长21.5%,其中出口16669万美元,增长32.3%;进口7431万美元,增长2.6%。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合同额675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5%,外派劳务人员1839人,增长52%。

旅游业进一步活跃。2001年来我市旅游人数达142.9万人次,全市旅游业收入6.15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11.7%和14.5%。

八、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境内财政总收入30.34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地方财政收入21.08亿元,增长28.1%。主要收入项目中,增值税收1.71亿元,增长14.1%;营业税收2.05亿元,增长14.7%;企业所得税6.95亿元,增长98.5%;行政性收费3.57亿元,增长21.6%。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体现了保稳定、保改革、保重点的总体要求。全市财政支出27.33亿元,增长23.1%。其中企业挖潜改造2.12亿元,增长114.3%;支农生产2.16亿元,增长42.4%;行政管理费3.86亿元,增长10%;教育事业费6.05亿元,增长15%。县级财政实力不断壮大,全市有9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其中1个市过2亿元,5个县市区过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