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解放思想、放开搞活、加快发展”的工作主题,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加大投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外借辐射力,内构新格局,全市国民经济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一、综合 全市国民经济总量稳定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154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112亿元,增长14.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748元,比上年增加854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三次产业结构为26.1:42.8:31.1,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分别上升1.5和0.3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强。 各项改革取得较大进展。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全市乡及乡以上国有集体企业实行产权制度改革的达2171家,改制面为99.4%。部分骨干企业实现了投资主体和产权主体多元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8家,有限责任公司424家,股份合作制403家,出售拍卖927家。企业上市工作力度加大。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德棉股份公司、山东猛士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成立,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资源培植,为企业上市打下良好基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共有17.17万名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金收缴率75.8%,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全部实现了社会化发放。全面实施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市级医疗保险改革启动,下岗失业摬⒐鞌试点顺利展开,在全省率先完成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撤并乡镇73个,调整全并后,街道办事处为11个,乡镇为114个,其中镇为77个。继续推行住房制度改革,住房向商品化,市场化转变,全年销售住房面积26.98万平方米,其中销售给个人26.38万平方米。 民营经济保持较快增势。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政策的指导下,进一步放宽政策,优化环境,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推动了民营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年末,民营经济总户数达到25.34万户,吸纳从业人员100.31万人,注册资金69.6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9%、19.4%和19.8%,上交税金8.68亿元,增长27.9%,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已达52.7%。私营企业发展迅速,私营企业户数9132户,从业16.66万人,注册资金32.59亿元,分别增长18.6%、12.5%和21.2%。上交税金3.67亿元,增长42.5%。 当前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增效的基础不很稳固,工业腿短的现象仍是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一大主要因素;融资渠道窄,社会投资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增长乏力,粮食减产,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 二、农业 全市坚持产业调新、产品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原则、压粮扩菜、兴牧增棉,在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大力实施科教兴农和农业产业化战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农村经济得到稳步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73.9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农业增长6.4%,林业增长5.1%,牧业增长2.1%,渔业增长2.2%,农林牧渔业产值比例为75.5:1.1:21.3:2.1。 农作物种植结构明显优化。 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棉花、蔬菜、油料等种植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889.15万亩,减少157.35万亩,粮食总产340万吨,减少21.6%,单产378公斤,减少7.8%,其中秋粮总产170.2万吨,单产430公斤,分别减少20.3%和0.2%。棉花播种面积204.15万亩,增加119.85万亩,棉花总产16.4万吨,单产80公斤,分别增长1.4倍和1.3倍。蔬菜、瓜类种植面积持续增加,分别达到305.22和46.22万亩,分别增加83.77和3.22万亩,蔬菜总产625.2万吨,增长10.9%,瓜类总产97.4万吨,减少4.2%。全市水果总产量72.5万吨,增长5.2%。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6万亩,增加5.68万亩,总产8.6万吨,增长26.5%,。全市新增冬暖式大棚22.9万个,食用菌棚6.6万个,新建、扩建科技园区50多个,使全市各类科技园区达到了252处。 林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造林面积0.77万公顷,植树1383万株;幼林抚育面积1.65万公顷,育苗面积0.13万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10.9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2.6%。 畜牧业生产平稳增长。受部分畜产品价格回升影响,畜牧业生产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成为农民实现粮食转化,增加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 渔业稳定增长。年末水产品养殖面积1.45万公顷,淡水鱼产量6.0万吨,分别增长1.3%和0.2%。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674.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3.9%。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91.4万千瓦。农用拖拉机12.5万台,增长19.0%;联合收割机1174台,增长30.4%;农用汽车3909辆,增长1.0%。农村用电量5.8亿千瓦时;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18.4万吨,减少4.3%;塑料薄膜使用量1.6万吨,增长11.1%;年末实有耕地面积55.92万公顷,其中机耕地面积45.4万公顷,减少2.6%;配套机电井7.38万眼,增长4.6%;有效灌溉面积44.5万公顷,减少0.3%;旱涝保收面积31.4万公顷,增长3.4%。年末,全市通电的农户数114.8万户,比重达99.5%;7675个村通汽车,比重由上年的90.1%上升到92.1%;通电话的村数8321个,比重由99.2%上升到99.9%;自来水受益村数2619个,比重由24.9%上升到31.4%。 三、工业 全市不断强化工业首位意识,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加强管理,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效益显著提高,速度、结构、效益协调性增强,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工业(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完成增加值85.66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完成21.43亿元,增长7.2%;集体工业完成17.78亿元,增长37.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完成19.41亿元,增长19.4%;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15.36亿元,增长45.2%。轻、重工业分别完成增加值44.81和40.8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8.5%和10.3%,轻工业增长速度高于重工业28.2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