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高新技术行业的贡献份额加大。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7.96亿元,增长28.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7.23%,比上年提高了2.46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加。在市重点调度的十六种产品中,较去年同期增长的有十四种,增长较大的有:机制纸72.00万吨,增长45.77%;发电量92.32亿千瓦时,增长29.80%;纱15.33万吨,增长29.73%;小型拖拉机12317台,增长25.54%;较去年同期下降的产品是:卷烟(-7.32%)和平板玻璃(-3.11%)。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初步测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3.26亿元,增长21.7%。县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121.27亿元,增长21.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55.26亿元,更新改造投资完成40.48亿元,房地产开发完成11.36亿元,分别增长20.6%、56.6%和24.4%。投资方向更趋合理,在县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16亿元,减少59%;第二产业完成66.83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完成54.28亿元,增长38.3%。 一批影响重大的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市51个重点项目当年完成投资51.6亿元。华能电厂三期、齐河十五万吨造纸、齐河旺旺食品、德棉集团特宽幅交织色制面料进口替代、乐陵10万只高织棉纱、夏津4万吨轻量涂布纸生产线及三条1760纸机生产线等27个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禹城福田万吨级高纯玉米糖醇等8个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华能恒升5万千瓦热电联产等5个项目进入收尾阶段;投资14亿元的恒升大氮肥等一批重量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所有这些项目都将对德州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融资渠道有所拓宽,企业上市工作实现新突破。6月20日,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募集资金3.6亿元,结束了我市没有上市公司的历史;成功举办了全省金融系统德州民营企业重点项目洽谈会,共签订银企合作协议、意向162项,签约金额98.9亿元。 建筑业生产发展平稳,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全市资质五级以上建筑企业120个,完成施工产值22.65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建筑工程21.55亿元,增长2.13%;竣工产值17.05亿元,增长4.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50.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2.4万平方米。建筑企业的工程施工质量和经营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为56469元/人,增长7.21%。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运输能力提高。全市年末实有公路通车里程3822.4公里(不包括村级道路),比上年增长4.37%,其中汽车专用公路142.7公里。全市公路密度为36.9公里/百平方公里,38个乡镇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通公路的行政村8178个。全市公路运输企业完成客运量1523万人,增长12%;客运周转量89103万人公里,增长9%;完成货运量1717万吨,货运周转量12.4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6%和7%。 电信业务发展迅猛,新兴业务增势强劲。邮电新型业务发展迅速,现代化的通讯手段进一步普及,数据和多媒体业务增加,综合通讯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9亿元,增长16.89%;计费函件3719.65万件,增长26%;包裹30.43万件,减少15.06%。固定电话业务总量5.18亿元,增长10.04%;移动电话业务总量11.98亿元,增长34.3%。全市市话交换机容量38.1万门,增长5.83%;农话交换机容量76.13万门,增长5.35%。市话用户净增4.54万户,达到33.49万户,增长15.67%;农话用户净增3.4万户,达到56.76万户,增长6.35%。电话普及率达到16.7部/百人。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44.96万户,增长24.4%。信息多媒体业务发展较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3.72万户,增长17.4%。 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6.24亿元,比上年增长1.52%;接待国内外游客185.6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9%。 六、国内贸易 流通企业及市场建设成效显著。我市围绕建设商贸名城这一目标,拓宽流通渠道,加快市场建设步伐,培植骨干流通企业。2002年德州商贸开发区顺利启动;全市34户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73亿元,增长13.3%,其中:德百、黑马、扒鸡、龙马金建、古贝春、环宇6家企业进入了全省流通行业重点企业行列;28处重点市场及6大市场区档次提升、规模扩大,“中国武城辣椒城”投入运营,鲁北木材市场及神马物贸集团木材市场被评为“中国木材明星市场”,庆云商品城被列为全省重点培育的批发市场。目前,全市各类市场发展到772处,比上年增加27处,其中年交易额超过亿元的87处,比上年增加20处。全市十大商品流通部门(集团)完成销售收入171亿元,增长15.4%,实现利税3.9亿元,增长30.7%。全市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351亿元,增长31%。 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2.75亿元,增长11.8%,增速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城市市场继续好于农村市场,城市零售额达88.38亿元,增长12.1%;农村零售额达64.37亿元,增长11.5%,城市零售额增幅高于农村0.6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7.01亿元,下降3.7%;个体经济99.19亿元,增长14.4%;私营经济11.04亿元,增长19.5%;其他经济25.51亿元,增长11.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08.24亿元,增长13%;餐饮业13.3亿元,增长13.5%;制造业15.8亿元,增长4.2%;其他行业31.21亿元,增长7.3%。 七、对外经贸及合作 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利用外资大幅增长。全年共引进内、外资项目882个,实际到位资金80.36亿元。合同利用外资1991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2%,增速比上年提高60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1015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6%。成功举办了第六届经贸洽谈会,合同引进内外资分别为67亿元和7.4亿美元。 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33985万美元,增长41%,其中出口24302万美元,增长45.8%;进口9683万美元,增长30.3%。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营业额10461万美元,增长144.7%,外派劳务人员3804人,增长107%。 八、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境内财政总收入33.1亿元,增长8.28%。地方财政收入19.4亿元,增长26.43%。主要收入项目中,增值税收入1.9亿元,增长10.2%;营业税收入2.02亿元,增长2.66%;企业所得税收入1.93亿元,下降7.7%;行政性收费3.3亿元,下降8.7%。在财政支出上,进一步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加强支出管理,体现了保稳定、保改革、保重点的总体要求。全市财政支出31.3亿元,增长13.96%。其中企业挖潜改造2.1亿元,增长2.28%;支农生产2.2亿元,增长0.64%;行政管理费4.45亿元,增长16.41%;教育事业费7.1亿元,增长17.7%。县级财政实力不断壮大,全市有9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其中7个县市区过1.5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