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我市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突出抓好小康德州建设、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构建和谐德州、平安德州等重点工作,正确把握和处理加强宏观调控与加快经济发展的关系,知难而进、奋力拼搏,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目标,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发展,经济实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00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6.4%,人均GDP达到18071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0.37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559.51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增加值303.14亿元,增长14.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0:55.8:30.2,与上年相比一产比重下降1.3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全市民营经济户数、从业人员、注册资金分别达到19.3万户、88.6万人和280.16亿元,分别增长1.0%、4.3%和11.9%。民营经济上缴税金32.54亿元,增长41.2%。占境内财政总收入的48.3%,占税收总额的54.8%。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00亿元,增长2.6%。全市共引进内外资项目1253个,其中过亿元项目78个,增长41.8%,0.5—1亿元的项目98个,增长14.0%。 宏观景气指数良好。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13.5%,企业景气指数为111.0%。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实现稳定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66.10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农业产值156.29亿元,增长4.2%;林业产值3.74亿元,增长19.8%;牧业产值84.45亿元,增长11.3%;渔业产值6.72亿元,增长17.7%。 粮食、棉花产量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达到527.4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长18.9%;棉花产量达到21.4万吨,增长6.1%。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造林面积0.57万公顷,植树2046万株,同比增长73.2%;年末实有林地面积2.34万公顷,增长1.7%;森林覆盖率达到27.8%,提高5.6个百分点。 水产养殖业稳定发展。年末水产品养殖面积达1.57万公顷,水库养殖面积1650公顷,分别增长2.61%、4.76%。淡水水产品产量10.07万吨,增长7.24%。 农业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达1002.4万千瓦,增长4.2%。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305.2万千瓦,下降1.8%。农用拖拉机20.7万台,增长2.0%。联合收割机3945台,增长39.9%;农村用电量8.0亿千瓦时,增长2.1%;塑料薄膜使用量2.0万吨,下降20.0%。全年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24.2万吨,增长0.5%;年末实有耕地面积52.3万公顷,其中机耕地面积54.3万公顷,增长1.7%;配套机电井11.3万眼,增长28.4%。有效灌溉面积43.8万公顷,旱涝保收面积30.1万公顷;年末,全市8273个村通汽车,通电话村8315个,自来水受益村4409个。 三、工 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下同)已发展到2382家,比年初增加604家,增长34.0%。资产合计达到1173.46亿元,增长32.0%。实现增加值451.85亿元,增长28.2%。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73.88亿元,增长47.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7.4%,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工业用电量84.57亿千瓦时,增长16.9%。 工业效益显著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510.46亿元,增长25.2%。实现利税190.27亿元,利润110.86亿元,分别增长28.1%和24.8%。亏损面为1.3%,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0.52亿元,下降14.5%。产成品存货44.72亿元,增长43.1%,应收帐款净额45.37亿元,增长24.9%。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10.8%,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生产销售衔接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7%。在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中,总资产贡献率20.1%,下降1.1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36.6%,提高37.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46.5%,下降1.8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8.5%,下降0.1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3.4次,减慢0.6次。全员劳动生产率10.6万元/人,增长11.2%。全市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有22家,增加5家。实现利税过亿元的企业有25家,增加4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减缓,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6.76亿元,增长20.7%。其中城镇投资完成503.5亿元,增长22.6%;农村投资完成63.3亿元,减少46.1%。投资结构继续改善。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7.41亿元,减少7.2%;第二产业投资409.06亿元,增长28.5%;第三产业投资150.29亿元,增长4.9%。 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9.70亿元。其中,商品房建设投资27.48亿元,土地开发投资1.95亿元。从商品房建设用途看,住宅投资34.997亿元,商业营业用房投资2.88亿元。全年销售商品房185.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9%,商品房销售面积超过竣工面积19.2万平方米,住宅销售占商品房销售总量的94.7%。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新开工投资项目1575个,其中过亿元项目164个,5千万以上项目190个,在建项目1946个,竣工项目733个。8个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总投资40.4亿元,共完成投资19.2亿元。华鲁恒升原料煤本地化与动力结构调整、禹王公司年产5万吨功能性浓缩蛋白及企业信息化等4个项目已完工。乐悟集团年产60万吨低温脱酚棉蛋白、晋德公司高档五金件生产等四个项目进展良好。年初市政府确定的总投资261.5亿元的76个重点项目,全年共完成投资131亿元,开工71项;晶华120万立方米新型墙材及彩色空心玻璃砖一窑四线、德齐龙36万吨氨醇及6万千瓦热电联产等36个项目竣工投产。 建筑业生产效益稳定提高。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55.51 亿元。全市资质五级以上建筑企业达203 家,完成施工产值57.77 亿元,实现利润3.81 亿元,比上年增长1.3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51.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87.4万平方米,建筑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80255元/人。 五、交通、邮电、旅游 交通运输业蓬勃发展。全市年末实有公路通车里程2577公里(不包括村级道路),其中汽车专用公路158公里。全市公路密度为25公里/百平方公里,124个乡镇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通公路的行政村8329个。全市公路运输企业完成客运量3879万人,增长80.0%,客运周转量199027万人/公里,增长25.0%。完成货运量4568万吨,货运周转量472148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40.0%、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