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临沂市统计局 2001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十五”计划纲要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突出六个重点”,“实现四个突破”的总体要求,深化改革,锐意进取,扩大投资,启动消费,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稳步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国民经济保持了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2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9.0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295.9亿元,增长13.1%;第三产业增加值208.3亿元,增长13.6%。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9.1%、47.5%和33.4%,继续呈现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提高的态势。农业方面,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由上年的63.8:6.3:27.5:2.4调整为63.4:6.2:27.8:2.6。种植业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压缩了粮食面积,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面积之比由上年的65:35调整为62:38。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50万亩,有15种农产品被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工业结构围绕改造、壮大、培植、转移淘汰“四个一批”的调整思路,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优化升级,提高了传统支柱产业的支撑力,食品、纺织、化工三大传统支柱产业优势得到发挥,对全市新增利润的贡献率达到69%。消费市场多种经营业态竞相发展,超市、连锁店发展较快。出口结构向多元化发展,市场进一步拓宽,产品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年末个体私营业户发展到17.03万户,从业人员58.35万人,注册资金61.82亿元,分别增长12.26%、17.17%和41.27%。出现了以山东金锣集团、山东大陆集团、山东翔宇集团、东方双山锁业集团等十大骨干企业为龙头的私营企业群体。 市场建设取得新成绩。新建市场7处,市场总数达到999处;全年市场成交额423.24亿元,增长7.6%,其中临沂批发城成交额255亿元,增长9.8%。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7家,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9.46亿元,增长22.33%,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6.5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集中的电子行业和医药行业增长迅速,两行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0.2%。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封闭管理体制进入实质性运作,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进驻开发区,全年自营出口359万美元。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全年落实市外资金项目1308个,合同利用市外资金61.4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0.57亿元。其中国内市外项目1127个,合同利用资金46.44亿元,实际利用资金23.42亿元。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基础尚未形成;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外贸出口面临挑战;物价水平较低,通货紧缩的压力增加;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等。 二、农业 种植业发展平稳。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全年粮食面积1116.3万亩,比上年减少60.1万亩;油料作物面积211万亩,增加6.54万亩;棉花面积7.7万亩,增加1.2万亩;蔬菜面积170.5万亩,增加24.3万亩;药材面积2.2万亩,增加0.5万亩;水果面积195.2万亩,增加2.1万亩;瓜类面积26.5万亩,增加3.6万亩。粮食总产减少,单产提高。全年粮食总产374.3万吨,下降2.6%。其中,夏粮总产128.5万吨,下降7.5%;秋粮总产245.8万吨,增长0.1%。夏粮亩产256公斤,增加5公斤;秋粮亩产401公斤,增加7公斤。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均有增加。油料总产58.9万吨,增长4.6%;棉花总产0.66万吨,增长37.2%;水果总产108.1万吨,增长4.1%;蔬菜总产461.7万吨,增长8%;瓜类总产110.3万吨,增长23%。 林业生产稳定发展。年底林木蓄积量777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20.8%。 畜牧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年生猪出栏444.7万头,增长8.4%;牛出栏24.5万头,增长16.5%;羊出栏230万只,增长6%;家禽出栏7529万只,增长27.7%。肉类总产量53.6万吨,增长6.4%;禽蛋产量22.3万吨,增长11.1%;牛奶产量1.43万吨,增长63%。年末生猪存栏349.1万头,增加11.3万头,增长3.3%;大牲畜存栏59.3万头,增加1.6万头,增长2.8%,其中奶牛存栏0.55万头,增长40.6%;家禽存栏5194万只,增加910万只,增长21.3%。 渔业生产继续发展。年末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44.8万亩,网箱养鱼4.8万箱。全年水产品产量8.62万吨,增长16.9%。名优新水产养殖品种达到20个,养殖面积17.8万亩,占养殖水面的39.7%。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564万千瓦,增长6%。其中,农用排灌机械动力108万千瓦,增长1.4%;农用汽车达到9820辆,增长31.6%;农用拖拉机26万台,增长9.3%。全年农村用电量17.2亿千瓦时,增长4.4%;化肥使用量(折纯)37.4万吨,增长3.2%。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0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87.55万亩。年末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6400平方公里,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84.6万亩。 三、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903.4亿元,增长15.9%;增加值251.4亿元,增长1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83.4亿元,增长15.8%;增加值109.9亿元,增长13%;规模以下工业完成总产值520亿元,增长16%;增加值141.5亿元,增长13%。 经济效益继续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合计34.12亿元,增长13%;实现利润总额17.12亿元,增长17.8%。亏损状况改善。年末亏损面为14.8%,下降2.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32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11.6%,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资产贡献率为10.37%,提高0.36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01.95%,下降0.3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66.97%,上升2.1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2.02次,加快0.1次;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77%,下降0.0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29060元/人,提高9.96%。 工业经济运行的特点:一是工业经济规模继续壮大。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月均完成工业总产值31.95亿元,比上年增加16.6%。二是产销衔接保持较高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7.2%,同比提高0.78个百分点,是九五年以来的年度最高水平。全市35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7个行业产品销售率在95%以上。三是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农村工业增长迅速。农村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4.25亿元,增长24.6%,高出平均增速8.8个百分点。四是骨干企业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01年全市有64家工业企业产值过亿元,比上年增加8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41.79亿元,拉动全市工业生产增长13.1个百分点;64家企业利税过千万元,实现利税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7%,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1.9个百分点。山东金锣企业集团、鲁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华盛集团总公司、临沂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兰陵企业集团、郯城纸板厂、山东恒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7家企业利税过亿元。五是工业产品出****货值大幅度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货值36.1亿元,增长2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