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临沂市统计局 (2001年3月11日)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紧紧围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实施四大战略,突出五个重点,集中力量抓落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2000年,全市继续采取综合性的宏观调控手段,认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在重视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重视技术改造投资,提高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在扩大国内需求的同时,努力扩大出口需求;在增加有效需求的同时,积极调整优化供给结构,出现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同向拉动经济增长的积极变化,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的增长。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5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3.5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259.1亿元,增长13.1%;第三产业增加值182.0亿元,增长13.6%。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方面,进一步压缩了粮田面积,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加强了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培植;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重点,加快了工业结构调整步伐,高新技术产业得到重视和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0.5%、46.7%和32.8%,分别下降1.8个、提高1.2个和0.6个百分点。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社会环境,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年末全市个体工商业户330313户,从业人员828403人;私营企业7875户,从业人员154832人。年末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总额为53.71亿元,增加4.91亿元。 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以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企业改革取得了新进展。市重点抓的20户重点企业集团中,有17户已改为股份有限公司。三年扭亏脱困目标基本完成,列入省扭亏重点的大中型企业减少到11家。农村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全市98%的村完成了土地延包任务;农村会计职业化管理工作全面推开。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科教体制、住房制度等各项配套制度改革也取得较大进展。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社会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的机制尚未全面形成;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促进民间投资快速增长的环境尚未得到明显改善;农民收入增幅减缓;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等。 二、农业 2000年,全市各级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两大目标,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76.3万亩,比上年减少45.4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22.6万亩,增加32.8万亩。其中,花生播种面积204.2万亩,增加16.2万亩;烤烟播种面积28.3万亩,增加5.1万亩;棉花6.5万亩,减少1.4万亩;瓜菜播种面积169.0万亩,增加8.1万亩。除粮食、棉花因面积减少和灾害影响产量下降外,其他主要农作物产量均有增加。全年粮食总产384.5万吨,减少15.2%。其中,夏粮总产138.9万吨,减少21.5%;秋粮总产245.6万吨,减少11.2%。在经济作物中,棉花总产0.5万吨,下降2.0%;油料总产56.3万吨,增长9.1%;水果总产103.8万吨,增长6.2%;瓜菜总产517.3万吨,增长6.3%。 林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共完成新造林29397公顷,四旁植树2462万株,新发展经济林21188公顷,新增完善农田林网71976公顷。年底林木蓄积量达到784.8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20.6%。 畜牧业生产增长平稳。全年出栏生猪410.3万头,增长1.6%;出售和自宰肉用牛21.0万头,增长5.0%;羊217.0万只,增长15.4%。肉类总产量50.4万吨,增长7.8%。年末生猪存栏337.8万头,增加13.8万头;大牲畜存栏57.7万头,减少3.9万头;家禽存养4283.6万只,增加528.5万只;禽蛋产量20.1万吨,增长6.5%;奶类产量2.3万吨,增长4.9%。 渔业生产继续发展。年末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41.1万亩,水库养鱼3.0万箱,稻田养鱼推广面积5190亩。全年水产品产量7.4万吨,增长8.0%。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本设施建设继续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531.8万千瓦,增长14.0%。其中,农用排灌机械动力84.6万千瓦,增长3.9%。农村用电量16.5亿千瓦时,增长23.1%。化肥使用量(折纯)36.3万吨,增长2.5%。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7.5平方公里,新增灌溉面积12.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2.7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76.5万亩,进一步增强了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全市农村通电、通车、通话、通自来水的“四通”程度有较大提高。年末通电的农户256.5万户,通汽车村9539个,通电话村数9496个,自来水受益村3838个。 三、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814.7亿元,增长15.7%;增加值221.1亿元,增长12.9%。其中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即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28.7亿元,增长15.8%,实现工业增加值94.7亿元,增长12.9%;限额以下工业完成总产值486.0亿元,增长15.7%;增加值126.4亿元,增长12.9%。产销率提高。限额以上工业全年产品销售率96.3%,提高0.6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继续改善。全市限额以上工业实现利税合计29.9亿元,增长17.8%,有63家企业利税合计过千万元,比1999年增加7家;实现利润总额14.3亿元,增长26.1%。亏损状况改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扭亏脱困目标顺利完成。年末亏损面为18.9%,下降1.0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4亿元,减少40.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7.5%,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资产贡献率为9.9%,提高0.3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02.3%,下降8.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67.6%,上升1.8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9次;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8%,提高0.5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1.8亿元,增长14.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累计完成投资86.5亿元,增长16.3%;农村集体单位投资24.2亿元,下降4.8%;城乡个体单位投资38.2亿元,增长6.2%。在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53.7亿元,增长4.7%;更新改造投资完成26.0亿元,增长6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