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莱芜市统计局 2008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沉着和坚定、团结和拼搏,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继续保持稳健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社会和谐稳定。 一、综合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455.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98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308.99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118.82亿元,增长15.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2∶66.0∶27.8发展为6.1∶67.8∶26.1。人均GDP达到35845 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8%。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05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8480人,困难群体再就业11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2.6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城乡“双零家庭”保持动态消零。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全市工作的主线,制定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和总体规划,“三个集中”和“六项改革”扎实推进,城乡发展更加协调。我市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市,与19个省直部门建立试点合作关系。 镇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通过大力发展“园区经济”、“飞地经济”,镇域经济实力得以大幅提升,全年各乡镇实现地方财政收入8.02亿元,同比增长32.51%,乡镇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26.5%,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全市20个乡镇中有16个乡镇地方财政收入超过千万元,其中2个超过1亿元。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87.08亿元,同比增长17.1%,占GDP的比重达到41%,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9094户、私营企业1486家,新增从业人员3.85万人、注册资金28.88亿元。民营经济上缴税金12.75亿元,同比增长43.62%,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15.9%,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扎实有效。全年共引进项目377个,完成招商引资109.5亿元;形成外来固定资产102.1亿元,比上年增长6.8%。 物价涨幅得到有效控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从6月份开始逐月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6%,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6.5%。在八大类消费中,食品和居住价格分别上涨13.6%和11.3%,仍是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生产价格涨幅较大,但从9月份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回落势头,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4.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28.9%。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9.1%。房屋销售价格上涨5%。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财税和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7.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1%。其中,农业增加值19.77亿元,林业增加值1.37亿元,牧业增加值6.13亿元,渔业增加值0.46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25亿元。 种植业结构继续改善。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1万公顷,比上年下降426公顷;总产27.38万吨,比上年增加0.7万吨。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7万公顷,下降10公顷,总产8.26万吨,增加0.99万吨;秋粮播种面积3.4万公顷,下降416公顷,总产19.12万吨,下降0.3万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2万公顷,增加2000公顷。其中,生姜种植面积7937公顷,增加12公顷;大蒜种植面积1.1万公顷,下降252公顷。
畜牧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市肉类总产量5.6万吨,比上年增长10%;禽蛋产量2.68万吨,比上年增长15.8%;奶类产量2989吨,比上年增长0.7%。 林业、渔业平稳发展。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559公顷。果品总产11.7万吨,其中,水果产量9.9万吨,干果产量1.8万吨。全年水产品总产量3353吨。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94.4万千瓦,增长7.4%;全年化肥施用量11.9万吨,下降14.1%;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466吨,下降3.5%;农村用电量6.9亿千瓦时,增长3.4%;有效灌溉面积3.79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62家,比上年增加48家;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62家,增加8家,其中过10亿元的达到9家,增加2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04.19亿元,增长11.95%。
产销衔接较好。多数工业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原煤产量突破200万吨。工业品销售情况较好,产品销售率97.73%。
工业经济效益下滑。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6.94亿元,比上年增长31.81%;实现利税89.88亿元,下降9.34%;实现利润38.34亿元,下降21.0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达到23.76%,比上年扩大9.6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2.76倍。 建筑业生产效益同步增长。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7.47亿元,增长8.0%。年末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达139家,比上年增加28家,全年实现利润1.92亿元,增长25.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23.1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47.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74.86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7.46亿元,增长25.49%。其中,城镇规模以上投资完成191.68亿元,增长19.42%。从隶属关系看,地方单位完成投资182.01亿元,增长22.09%,省及省以上单位完成投资25.45亿元,增长56.71%。从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完成39.8亿元,增长21.8%;集体投资完成29.32亿元,增长154.8%;股份制投资完成72.81亿元,增长16.9%;私营个体投资完成60.84亿元,增长12.4%。从资金来源看,支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是自筹资金,占本年资金来源的66.2%。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规模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71亿元,增长4.21倍;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40.89亿元,增长23.7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3.86亿元,增长25.26%。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1.3:67.9:30.8。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迅速,全年完成投资20.72亿元,增长85.7%,占规模以上投资的比重达到10%,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