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临沂市统计局 1997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一系列部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和企业改革步伐,国民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增加,金融形势平稳,市场供应充足,物价涨幅明显回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发展,实现了中央提出的“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九五”计划的良好开局得到巩固和发展。国民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农业基础仍比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工业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矛盾仍较突出,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下岗和失业人员增加,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等,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综合 1997年,全市各级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积极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工业生产以企业改革改制为动力,促进现有资产的优化重组,增强生产经营活力;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建设新的有生力量。初步统计,1997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5亿元,下降3.3%;第二产业增加值171亿元,增长16.6%;第三产业增加值128亿元,增长19.9%。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5%、40.3%、30.2%,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353元,比上年增加534元。全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6878元/人,其中第一产业3456元/人,第二产业13204元/人,第三产业10215元/人,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企业改革实现较大突破,全市乡及乡以上企业完成改制面达85.7%,全市新组建企业集团36家,累计发展企业集团181家。外经贸体制、流通体制、社会保障体系、住房制度等改革也取得新进展。 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好成绩。在城市,深入开展“建文明城市,建文明单位,做文明市民”活动,对环境卫生、治安、交通、市场、文化广告秩序进行整治,城市文明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在农村,大力开展创文明乡镇、文明村庄活动和以“美在农家”为主的家庭文明建设活动,提高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全市治安秩序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安定团结局面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二、农业 1997年,全市各级坚持把农业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农村奔小康为总抓手,围绕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奋斗目标,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在大灾之年保持了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取得较好成绩。 种植业生产。夏粮生产获得丰收,总产量194.81万吨,增长4.1%,再创历史最好水平。由于受夏秋连续干旱和11号台风影响,秋粮主要经济作物等农产品有不同程度的减产。其中,秋粮总产231.05万吨,比上年下降19.6%。在秋粮总产中,玉米86.79万吨,下降27.4%;地瓜93.29万吨,下降21.9%;稻谷40.15万吨,增长3.0%。全年粮食总产量425.87万吨,比上年下降10.3%。 在经济作物中,棉花总产6673吨,下降30.5%;油料总产39.32万吨,下降21.5%;烤烟总产6.7万吨,增长29.3%,蔬菜总产386.7万吨,下降3.6%;水果总产86.2万吨,下降14.9%。林业生产继续稳定发展。 1997年全市共完成造林37.5万亩,四旁植树2786万株,干果品总产3.35万吨。畜牧业生产。1997年,全市加快实施“兴牧富民”工程,认真落实发展畜牧业的政策和措施,畜牧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年末生猪存栏351万头,大牲畜存栏104万头,羊存栏316万只,家禽存养5352万只,肉类总产量70万吨,禽蛋产量25万吨。渔业生产。1997年,全市大力发展池塘连片高产高效开发和水库养殖开发,大力推广网箱养鱼,结合农业高效开发,发展稻田养殖,渔业生产取得较好成绩。全市水产养殖面积38.2万亩,水产品总产量6.1万吨,增长7%。1997年,全市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67.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农用排灌动力58.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5.2%。年末拥有农用汽车4160辆,拖拉机9.56万台,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4.3万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11.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9%,化肥施用量(折纯)34.6万吨。1997年,全市加大科教兴农力度,科技进步因素在农业增产增收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主要果品良种率达80%左右,主要畜禽良种率达75%以上,花生、黄烟覆膜率分别达到90%和100%,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步伐明显加快。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推行龙头企业带基地连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建立起一大批区域特色鲜明的大型农业商品基地。全市较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700多家,大型农产品龙头市场140处,各种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发展的农户占全市农户的30%。 三、工业和建筑业 1997年,全市工业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核心,继续深入开展“管理效益年”活动,加快培植市场竞争力强的区域骨干企业,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工业产品和工业产业结构,促进了现有资产的优化重组,取得较好效果。工业生产稳定增长。 1997年,全市完成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78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一是轻重工业保持均衡增长,产品结构趋向优化。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保持在1.7:1左右。一批名优产品初步形成规模优势,其中,兰陵系列酒、温河系列酒、银麦系列啤酒、声乐系列鞋、金锣火腿肠、青援食品等轻工产品和艳阳天牌复合肥、华日牌摩托车、沭河牌手扶拖拉机、临沂通讯电缆等重工业产品的生产量保持高速增长势头。一部分新兴产品和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生产快速增长并赢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二是产销衔接逐步好转。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4.17%,其中轻工业为94.1%,重工业为94.26%。在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中,国有工业产销率94.85%,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集体工业产销率93.37%;其他类型工业产销率95.47%。三是企业组织结构趋向集团化,大中型企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加强。1997年,全市以名牌产品为龙头,通过兼并联合,新组建了沭化、郯化、红日化工、鲁南纸业、华玉等五家企业集团,全市重点企业集团到年底已累计达到21家,其中有7家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实行市级计划单列,增加了全市工业经济的整体实力。 工业经济效益稳定回升。1997年,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5.31%。全年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59.76亿元,增长3.6%,实现利税26.06亿元,增长4.6%,其中利润12.13亿元,增长7.4%。有5家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利税过亿元。工业企业百家利税大户实现利税17.35亿元,占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的71%。在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水平的7项指标中,总资产贡献率10.91%;资本保值增值率118.3%,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70%,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