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2 济宁市统计局

济宁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济宁调查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切实加强工作指导转变,扎实推进经济战略转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全市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势头,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稳步提高,城乡人居环境日益改善,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3.5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960.1亿元,增长17.4%;第三产业增加值562.4亿元,增长18.9%。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109.2亿元,增长15.1%;金融业增加值23.8亿元,增长9.1%;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业增加值140.95亿元,增长13.6%;房地产业增加值38.75亿元,增长13.3%。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2.3:55.3:32.4,与上年相比,一产下降0.5个百分点、二产提高0.1个百分点、三产提高0.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贡献率分别为3.6%、60.0%、36.4%。人均GDP达到22000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3035美元),比上年增加3437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9%。

二、农林牧渔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加大各项惠农支农政策扶持力度,深度调整农业结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1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26.8亿元,增长4.6%;林业增加值4.3亿元,减少4.3%;牧业增加值62.3亿元,增长1.8%;渔业增加值14.4亿元,增长5.2%;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5.8亿元,增长22.6%。

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全年粮食总产395.6万吨,比上年增长0.1%,单产达到464公斤/亩,增长2.3%。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18.6千公顷,粮经作物比例为55:45。设施农业有较快发展。全市塑料大棚发展到9.5万个,比上年增加0.3万个。蔬菜瓜果面积达到272.1千公顷,其中名优稀特蔬菜瓜果面积89千公顷,占蔬菜瓜果面积的37%,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新增造林面积12.2千公顷,较上年增加1.4千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181千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畜牧业生产受畜产品价格影响,主要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年末生猪存栏244.7万头、羊存栏282.4万只、家禽存栏6825.6万只;肉、蛋、奶产量为79.4万吨、51万吨和15万吨,分别比去年增长5.4%、6.7%、63.3%。

渔业生产稳中有升。水产养殖面积47.5千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水产品产量32.4万吨,增长4.5%。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80家,比年初增加158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21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8家、市级201家。

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749.3万千瓦,增长4.9%;农用拖拉机9.9万台,增长3.1%;农用汽车0.90万辆,与上年持平;自走式联合收获机 0.45万台,增长7.1%。全年机耕面积达到483.8千公顷,小麦机播面积290.3千公顷,小麦机收面积302千公顷,占小麦收获面积的99%。农用化肥(折纯)施用量46.6万吨。农村用电量15.6亿千瓦小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459.4千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88%。机电井新增2060眼,累计达到13.7万眼,其中已配套11.8万眼,配套率达到86.1%。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在村村通电的基础上,实现了村村通电话,通汽车行政村比重上升到99%。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3%,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建设高度加强,新建沼气池5.8万个,农村沼气用户累计发展到10.9万户,全市已有142个乡镇、2040个村启动实施“一池三改”,分别占全市乡镇、村总数的91.6%和32.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面达到91.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上年的2001家发展到2562家,增加561家。工业完成增加值790.44亿元,增长23.9%。其中国有企业75.88亿元,增长18.3%;集体企业9.89亿元,增长16.2%;股份合作制企业16.59亿元,增长4.5%;股份制企业506.18亿元,增长23.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95.95亿元,增长27.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89.95亿元,增长38.1%。轻工业增加值221.18亿元,增长28.7%;重工业增加值569.26亿元,增长22.2%。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28:7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加快,实现产值701.08亿元,同比增长38.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8.7%,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节能降耗成效明显,万元GDP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实现双下降。

运行质量继续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396.6亿元,增长33.5%;利税332.69亿元,增长30.4%;其中利润206.05亿元,增长31.1%;亏损面为5.3%,下降1.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5.4亿元,增长6.1%。总资产贡献率17.5%,提高1.5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5.0%,下降2.7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6.3%,下降1.4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8次,加快0.3次;全员劳动生产率13.97万元/人,增长21.1%;产品销售率98.5%,提高0.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23.9%,提高19.9个百分点。工业利税超千万元企业达到213家,增加45家,其中超亿元的企业达到39家,增加1家。

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经济效益明显好转。资质以上建筑企业299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9.88亿元,增长5.4%;实现利税11.72亿元,增长26.8%。期末从业人员15.23万人,建筑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86193元/人。全市房屋施工面积1542.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88.1万平方米,房屋竣工率38.1%。

四、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5亿元,增长24.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6.3亿元,增长24.9%,其中城镇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62.9亿元,增长25.0%,农村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73.4亿元,增长24.2%。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在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32.0亿元,增长48.0%;第二产业投资395.6亿元,增长24.3%,其中工业投资366.7亿元,增长23.5%;第三产业投资208.6亿元,增长32.4%。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在建项目4093个,其中,新开工建设项目3353个,竣工项目1562个;在建项目总规模达到1133.3亿元。全市33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2.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