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3 泰安市统计局

泰安市统计局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全面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整体推进工业经济、民营经济、招商引资三大工作重点,加快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步伐,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一、综合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1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8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246.2亿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193.2亿元,增长13.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458元,增长13.3%,跨入全国地级以上大中城市百强行列。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2年,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5:45.1:38.4,调整为14.7:47.8:37.5。第二产业在经济增长中仍处主导地位,拉动GDP增长8.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拉动6.8个百分点,比上年分别增加2.4和1.4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不断提升壮大。截止年末,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到68450户,比上年增长1.3%,从业人员13.2万人,减少1.8%,注册资金9.2亿元,增长4.4%;私营企业发展到6360户,增长4.7%,从业人员8.7万人,增长5.4%,注册资金32.8亿元,增长33.2%。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平均每户注册资金分别比上年增长3.0%和27.2%。全年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174.4亿元,比上年增长31.1%,占GDP的比重为33.9%,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实现税收10.7亿元,增长48.1%,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45.0%,比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

企业改制力度加大。目前,全市县属以上企业改制面达到95.7%,组建股份有限公司41家。企业上市融资有较大突破,全年5家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直接融资3.3亿元。培植拟上市资源企业12家。

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经济外向度不高,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依然较大。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增加值75.8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农业完成52.95亿元,渔业完成3.17亿元,分别下降0.3%和0.1%,林业完成2.73亿元,牧业完成16.96亿元,分别增长2.4%和11.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例为69.8:3.6:22.4:4.2。粮食及部分经济作物受旱灾和播种面积减少影响,出现减产。

种植业结构逐步优化。粮食面积调减3.8万亩,棉花面积调减0.4万亩,油料面积调减0.2万亩,蔬菜面积比上年增加13.4万亩,果园面积增加3.0万亩,全市粮经种植面积比例61:39。

牧业生产增长,渔业下降。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31.7万吨,比上年增长12.7%;禽蛋总产量21.7万吨,增长14.3%;牛奶产量3.3万吨,增长81.8%。受旱灾影响,水产养殖面积由上年的20.8万亩,减少为今年的18.4万亩,水产品产量5.8万吨,下降11.1%。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达303.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7%。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94.5万千瓦,增长4.1%;联合收割机达5277台,增长8.1%。农村用电量7.7亿千瓦小时,增长8.6%。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9.1万吨,增长4.0%。年末耕地面积32.6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23.1万公顷。

三、工业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207.3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规模以上工业131.5亿元,增长18.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74.5亿元,增长7.8%;集体企业13.0亿元,增长29.7%;股份制企业80.0亿元,增长24.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5.6亿元,增长35.1%。

工业效益显著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40.6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利润总额13.3亿元,增长50.2%;利税总额33.1亿元,增长31.7%。亏损面和亏损企业亏损额继续下降,分别下降5.4个百分点和49.0%。产成品占压减少,同比下降3.8%。产品销售率98.3%,提高1.3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08.3%,提高9.7个百分点。

“13511”工程进展顺利。全市“13511”工程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73.0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实现利税23.6亿元,增长17.0%,其中利润9.5亿元,增长15.5%,分别占全部规模工业的80.2%、71.4%和71.6%。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迅速膨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7.4亿元,比上年增长56.6%,增速同比提高35.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率达32.5%,比上年提高8.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109.1亿元,增长47.5%;农村投资58.3亿元,增长76.8%。县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固定资产54.4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53.8%。

投资规模快速扩张。全市城镇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619个,比上年增加130个,其中当年新开工项目446个。在建项目总规模达251.8亿元,比上年增加58.2亿元,增长30.1%。

投资结构明显改善。工业投资力度加大,完成投资75.8亿元,增长79.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5.3%,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国有投资比重下降。全市国有单位投资76.3亿元,增长37.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5.6%,同比下降6.4个百分点。重点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强,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三期第二条生产线、泰和集团2000万平方米纸面石膏板生产线、肥城矿业集团电解铝起步项目、莱新高速公路新泰段等一批重点基建、技改项目竣工投产或投入使用,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后劲。

建筑业生产效益稳定提高。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8.9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全市原五级及五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4.1亿元,增长17.9%;利税总额6.5亿元,增长76.0%;劳动生产率为4.2万元/人,增长15.4%。

五、交通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4350.5公里,比上年新增54.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08.4公里,增加27.6公里,一级公路141.5公里,增加23.9公里。公路密度达56.1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营业性货运量4279万吨,货运周转量21.2亿吨公里,分别增长2.6%和3.6%;客运量2589万人,客运周转量17.2亿人公里,分别增长4.1%和5.7%。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3亿元,比上年增长7.9%;函件2903万件,增长22.0%;特快专递23.6万件,增长15.7%。完成电信业务总量4.4亿元,增长12.9%;长途业务电路10.1万路,净增2.9万路;程控交换机容量101.2万门,净增14.1万门;固定电话用户78.8万户,新增15.7万户,主线普及率14.5线/百人,增加2.6线;上网用户13.1万户,增加3.6万户;宽带网用户4393户,增长2.6倍。全年完成移动业务收入3.9亿元,比上年增长13.9%,移动电话用户50.3万户,增长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