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活跃态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90.78亿元,增长19%;餐饮业零售额23.54亿元,增长15.5%。 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150.56亿元,其中限额以上企业52.09亿元,限额以下企业98.47亿元。大型商业企业全年商品销售收入净额45.38亿元,增长9.99%;实现利润总额2189.3万元。 集贸市场成交活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45.58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城市为34亿元,增长5.7%;农村为11.58亿元,增长17.5%。 七、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 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23.94亿美元,增长19.7%,其中进口总额7.87亿美元,增长14.4%;出口总额16.07亿美元,增长22.5%。按出口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6.96亿美元,增长34.1%;加工贸易出口8.93亿美元,增长14.5%。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初级产品出口额4.03亿美元,增长30%;工业制成品出口12.03亿美元,增长20.1%,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74.9%,其中机电产品出口3.8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24.2%,较去年增长35.2%。 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390项,增长19.6%,批准利用外资额5.28亿美元,增长28.4%,实际利用外资额3.4亿美元,增长41.4%。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进展顺利。全年新签订劳务输出合同176份,合同金额7075万美元,完成营业额6866万美元,分别增长12.1%、10%、22%;外派劳务2598人次,下降17.3%,期末在外人数5058人,增长1.1%。 旅游事业发展态势强劲。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42.3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7亿元,分别增长13.25%和23.2%。其中:国内游客630.85万人次,旅游收入43.96亿元,分别增长13.2%和24.8%;海外游客11.5万人次,增长14.3%,旅游外汇收入4300.4万美元,增长22.6%。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大幅增长。预算内地方财政收入30.01亿元,增长32.4%。预算内地方财政支出34.05亿元,增长29.3%。 金融形势稳定。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379.96亿元,比年初增长12.7%;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284.22亿元,比年初增长13.3%;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271.93亿元,比年初增长10.7%。年末各项外汇存款余额31878万美元,比年初增长14.3%;年末外汇储蓄存款余额22826万美元,比年初增长25%;各项外汇贷款余额18452万美元,比年初下降1.8%。 保险事业高速发展。全年保险费收入88463万元,增长39.4%;赔款支出22167万元,增长23%。 九、科技和教育 科技事业硕果累累。全年共取得重要科学技术成果52项,获省级以上奖励12项。年末全市共有县以上政府部门属科研单位25个,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已增至475人,增长75%。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531件,专利授权328件,增长了37.8%,实施专利272件。 技术市场日趋活跃。年末各类技术贸易机构达到138个,从事技术贸易活动的人员达3532人。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80项,其中:技术开发合同43个,技术转让合同4个,技术咨询合同18个,技术服务合同15个。合同金额1261.06万元。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共有普通高等院校3所,在校学生9701人。中等专业学校9所,在校学生8895人。职业高中37所,在校学生10075人。普通高中24所,在校学生39172人。初级中学100所,在校学生161886人。小学385所,在校学生147236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2%。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现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5个,公共图书馆4个,档案馆7个,博物馆2个,广播电台4座,电视台4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87个,其中电影院4座。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共有医院、卫生院87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9个,妇幼卫生机构5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6049张,其中医院病床位5963张。卫生技术人员8130人,其中医生3575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共获奖牌123枚,其中金牌32枚,银牌44枚,铜牌47枚。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43.65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达16.52平方米。 城市公用事业全面发展,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全市发电量50.8亿千瓦时,实际用电量34亿千瓦时,增长8.5%。其中工业用电量22.1亿千瓦时,增长8.9%;生活用电量5.4亿千瓦时;城镇居民生活用电量2.6亿千瓦时,增长8.3%。全年供水总量3237万立方米,下降12.1%。市区煤气用气人口10.55万人,增长8.8%,用气普及率98.3%。全年煤气供气量1341.8万立方米,增长4.1%;液化石油气供气量10174吨,增长26.6%。集中供热面积达675.1万平方米,增长15.3%。年末市区公共汽车营运线路27条,线路网长度148公里,线路总长度331公里,公共汽车354辆,增长3.8%。出租汽车2056辆。全年公共汽车客运量8247万人次,平均日客运量22.6万人次。 环境保护事业继续得到加强。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环境监测站6个,环境监测人员89人。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4项,完成投资额851万元。市区环境噪声达标面积33.64平方公里。建成区烟尘控制区面积达43.65平方公里。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控制人口增长取得显著成效,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全年人口出生率为6.09‰,人口死亡率7.07‰,人口自然增长率-0.98‰。年末全市总人口247.2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97.57万人,占总人口的39.47%;农业人口149.65万人,占60.53%。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36元,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4146元,增长7.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246元,增长5.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85元,增长15.5%。 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5.7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院和敬老院78家,共有床位3327张,收养2402人。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巩固提高。全市有31.86万职工和5.08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25.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有1.08万人领取了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普遍推广,3390名女职工享受生育津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