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邮电通信事业继续高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3亿元,增长27.6%;邮电业务总收入5.9亿元,增长25.5%。邮电通信能力继续增强。全市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25.8万门,增长19.0%;农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2.4万门,增长8.0%。年末市话户数15.5万户,农话户数10.3万户,公用电话5838户,电信部门无线寻呼12.7户,移动电话5.9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15.7部/百人。城市电话普及率达41部/百人。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国内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59亿元,比上年增长13.4%,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0%。分行业看,批发贸易零售额66.64亿元,增长8.6%;餐饮业零售额17.64亿元,增长22.6%;制造业零售额27.10亿元,增长21.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24.99亿元,下降4.1%;集体经济消费品零售额42.97亿元,增长2.4%;个体经济消费品零售额为30.69亿元,增长46.2%,其他经济类型零售额12.10亿元,下降1.8%。 集贸市场成交活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29.81亿元,比上年增长34.5%。其中城市为21.8亿元,增长43.9%;农村为8.01亿元,增长14.1%。 市场物价持续走低。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下降3.6%,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8%,出现了近十年来的首次负增长。服务项目、医疗保健、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等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分别增长17.2%,12.0%,10.6%。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克服重重困难发展。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4.27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8.03亿美元,进口总额6.25亿美元。威海口岸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9.80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3.76亿美元,进口总额6.04亿美元。 全年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49项,合同外资金额2.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1.61亿美元。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进展顺利。全年签订劳务输出合同97份,合同金额4548.9万美元,完成营业额3752.7万美元,外派劳务1776人次,期末在外人数3332人。 国际旅游事业取得新发展。全年共接待外国人、华侨、港澳台胞75256人。旅游外汇收入2200万美元。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稳步增长。预算内地方财政收入16.55亿元,增长18.9%。预算内地方财政支出21.14亿元,增长18.7%。 金融形势稳定。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7.09亿元,增长12.8%。年末城乡储蓄存款余额209.87亿元,增长15.2%。各项贷款余额237.19亿元,增长7.9%。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险费收入49042万元,增长23.7%。赔款支出17269万元,下降8.3%。 九、科技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全年共取得重要科学技术成果53项,其中,获省级奖励10项。年末全市共有县以上政府部门属科研单位26个,从事科研活动人员382人。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250项,专利授权175项,实施专利567项。 技术市场活跃。年末各类技术贸易机构达到177个,从事技术贸易活动的人员达2827人。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436项,合同金额2996.7万元,比上年增长3.1%。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共有普通高等院校2所,在校学生3764人。中等专业学校10所,在校学生9988人。职业高中42所,在校学生14749人。普通高中23所,在校学生26125人。初级中学114所,在校学生137994人。小学586所,在校学生191727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现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4个,文化馆5个,公共图书馆4个,档案馆7个,博物馆达2个,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4座。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100%。各类电影放映单位234个,其中电影院5座。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共有医院、卫生院90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0个,妇幼卫生机构6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6125张,其中医院病床位5957张。卫生技术人员11579人,其中医生6522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共获奖牌157枚,其中金牌73枚,银牌41枚,铜牌43枚。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43.27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7.44%,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达16.18平方米。 城市公用事业全面发展,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全市发电量27.04亿千瓦时,实际用电量24.81亿千瓦时,增长2.8%。其中工业用电量14.96亿千瓦时,生活用电量5.19亿千瓦时,分别增长1.6%、8.8%。全年供水总量4057万吨,增长9.1%。市区煤气用气人口28.16万人,增长5.5%,燃气气化率97.85%。全年煤气供气量1129万立方米,下降11.3%;液化石油气供气量5271吨,下降26.5%。集中供热面积达520万平方米,增长10.3%。年末市区公共汽车营运线路18条,总长度130公里。公共汽车287辆,增长4.7%。出租汽车1390辆。全年公共汽车客运量5503万人次,平均日客运量15.1万人次。 环境保护事业继续得到加强。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人,环境监测站6个,环境监测人员79人。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6项,完成投资额2325.7万元。市区环境噪声达标面积25.99平方公里。建成区烟尘控制区面积达43.27平方公里。 十二、人口与居民生活 控制人口增长取得显著成效,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全年人口出生率为8.46‰;人口死亡率7.17‰;人口自然增长率1.29‰,比上年下降0.81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245.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79.13万人,占总人口的32.2%;农业人口166.63万人,占67.8%。 劳动就业形势比较稳定。年末全市县及县以上单位职工人数38.1万人,下降2.6%;职工工资总额22.85亿元,增长2.7%;职工年平均工资5998元,增长5.2%。年末下岗职工5130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人数4694人,登记失业率1.19%。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35元,增长0.4%。农民人均纯收入3629元,增长10.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868元,下降2.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86元,增长2.1%。 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1.8平方米,增长2.6%;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5.2平方米,增长0.8%。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社会福利院2家,共有床位260张,收养182人。 社会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年末共有23.95万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参加失业保险职工达到23.5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