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2 威海市统计局

199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克服前进中的困难,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经济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适度快速增长。初步测算,全市国内生产总值5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13.02亿元、263.18亿元、154.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2%、16.7%、15.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624元,比上年增长10.7%。

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产业结构有所变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二、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1.3%:49.6%:29.1%。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改制企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增强。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较旺的产品增长较快,一些生产能力过剩的产品生产增长减缓或下降。

宏观经济效益有所改善。随着科技进步在提高经济素质中作用日渐明显以及结构的改善,促进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全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38686元/人,比上年提高11.0%。

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体制改革由单项推进进入综合配套改革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以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为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金融体制、流通体制、外经贸体制、社会保障体系、住房制度、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等改革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市以提高人口素质、扩大劳动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建设精神文明为主题,加快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实现了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促进了两个文明的共同进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需要今后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

二、农业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村经济呈现稳定发展的好势头。

农业获得较好收成。粮食总产量达127.3万吨,增长19.6%。其中,夏粮产量69.3万吨,增长1.2%;秋粮产量58.0万吨,增长52.7%。花生总产量27.2万吨,增长42.6%。果品总产量80.1万吨,增长7.7%。

畜牧业在调整中发展。肉类总产量达到7.3万吨,其中猪肉5.4万吨。

渔业生产持续发展。水产品产量达221.0万吨,比上年增长5.2%。其中,海水产品产量218.4万吨,增长5.2%。水产养殖面积44425公顷,增长4.5%。养殖产量达107.7万吨,增长6.7%。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62.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2%。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9902台,增长22%。农用拖拉机10.6万台,增长3.9%;农用汽车5034辆,增长10.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99566吨,增长2.1%;农村用电量75468万千瓦时,增长0.2%。年末耕地面积172.0千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18.4千公顷,增长1.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在改革调整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实现工业增加值179.6亿元,增长16.4%。在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5.6亿元,增长2.9%;集体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34.5亿元,增长18.5%;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9.5亿元,增长19.6%;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2.7亿元,增长36.5%;轻工业完成增加值83.1亿元,增长9.2%;重工业完成增加值96.5亿元,增长23.4%。

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水平有所提高。全年限额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55.6亿元,增长14.7%;实现利税62.9亿元,增长10.4%;实现利润41.8亿元,增长10.5%。限额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5.8%,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96.5%,提高0.7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8.2%,降低0.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53849元/人,增长20.2%;资本保值增值率105.3%,下降14.0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5.8%,提高0.3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次数2.6次,提高0.2次。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建筑业增加值29.5亿元,比上年增长7.0%。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保持了适度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4亿元,比上年增长0.5%。县及县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51亿元,增长5.1%。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26.84亿元,下降7.3%。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0.67亿元,增长21.8%;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7.96亿元,增长52.8%。

投资效益有一定提高。项目建成投产率68.6%,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新增固定资产29.7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75.7%,提高19.4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快速发展。全年商品房屋施工面积125.8万平方米,增长43.8%;竣工面积71.3万平方米,增长82.4%。商品房销售面积64.7万平方米,增长66.2%。

重点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全年共安排重点工程项目13个,其中续建项目9个,新开工项目4个,实际完成投资12.1亿元。桃威铁路收尾配套工程、污水深海排放工程、米威调水二期工程、医疗卫生设施工程、华能威海电厂二期工程、威石公路一期工程、海滨路改造工程等都较好地完成了年度计划任务。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发电机组容量60万千瓦,轮胎外胎110万条/年,金采矿4万吨/年,水泥20万吨/年,汽车7000辆/年,化学纤维2050吨/年,皮革50万张/年,服装65万件/年,日用玻璃制品1万吨/年,原盐1000吨/年,自来水供水能力3万吨/日。

五、交通和邮电

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基础设施得到新的改善,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加强。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33.6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2.6%。其中,铁路1.5亿吨公里,增长31.1%;公路17.8亿吨公里,增长12.7%。旅客周转量完成15.1亿人公里,增长17.2%,其中,铁路0.3亿人公里,增长4.5倍;公路13.8亿人公里,增长15.5%;水运1.0亿人公里,增长8.7%。港口吞吐量完成734万吨,增长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