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2 威海市统计局

概述

1997年全市各级和广大干部群众,在党的十五大精神的鼓舞下,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国民经济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我市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1997年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平稳,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投资结构趋于合理,消费市场稳中有升,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对外经济稳步发展,财政收入持续增长,金融形势稳定,城市建设和重点工程进展顺利,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有新的发展。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增长。初步测算,全市国内生产总值477.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08.19亿元、229.97亿元、139.1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8%、21.1%、16.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519元,比上年增长16.7%。

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全市企业改革步伐加快,资产重组力度加大,通过扶持重点项目,以高质量的增量带动企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优化经济结构。通过兼并、租赁、托管、破产等形式,累计优化重组资产1.7亿元。强化产业政策导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一、二、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5.5%:46.2%:28.3%调整为22.7%:48.2%:29.1%。积极扶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着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多种经济形式全面发展。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市以提高人口素质、扩大劳动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建设精神文明为主题,加快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实现了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促进了两个文明的共同进步。全市始终以建设“以高新技术为主的生态化的海滨城市”为目标,坚持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保护工作又迈上新的台阶,被授予全国首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

二、农业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7年,全市各级强化组织领导,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农业投入和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实施科教兴农和农业产业化战略,面对持续干旱和暴风雨等自然灾害,立足抗灾夺丰收,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保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1997年,农业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业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村经济呈现稳定发展的好势头。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80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实现农业增加值108.19亿元,增长4.8%。

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产品产量比上年有所下降。粮食总产量106.45万吨,下降6.1%。其中,夏粮产量68.47万吨,秋粮产量37.98万吨。花生总产量19.09万吨。果品总产量74.3万吨。

畜牧业生产继续向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主要畜产品产量均有所增加,肉类总产量8.48万吨,比上年增长17.4%;其中猪肉5.75万吨,增长14.9%。

渔业生产持续快速发展。1997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210.21万吨,比上年增长10.0%。其中,淡水产品产量2.61万吨,增长41.8%;海水产品产量207.6万吨,增长9.7%。水产养殖面积42525公顷,增长1.1%。养殖产量达100.95万吨,增长9.2%。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45.0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0.6%,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9.79万千瓦,增长6.7%。农用拖拉机10.20万台,增长49.3%;农用汽车4569辆,增长12.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97522吨,增长0.5%;农村用电量75282万千瓦时,增长0.6%。年末耕地面积171.21千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16.44千公顷,增长1.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运行质量为中心,加快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不断深化企业改革,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态势。1997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达200.99亿元,比上年增长23.3%。镇及镇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49.12亿元,增长25.4%。其中,国有工业企业24.5亿元,增长6.8%;集体工业企业106.0亿元,增长28.6%;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18.6亿元,增长32.0%;大中型工业企业55.1亿元,增长12.5%。轻重工业生产同步增长,轻工业完成增加值71.3亿元,增长29.1%;重工业完成增加值77.8亿元,增长21.1%。

主要工业产品受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产量有增有减。在重点考核的4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比上年增产的有18种,比上年减产的有22种。其中增产较大的产品有:合成氨增长40.4%;交流电动机增长40.9%;丝织品增长24.3%;纱增长63.8%;布增长12.7%;印染布增长20.9%;皮鞋增长17.0%;啤酒增长17.2%。

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提高。镇及镇以上独立核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8.4%,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39.8亿元,增长15.0%。实现利税51.08亿元,增长14.1%,其中利润33.04亿元,增长18.2%。考核工业经济效益水平的七项指标四升三降。其中,产品销售率95.94%,提高1.14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8.18%,提高0.2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46875元/人,增长27.0%;资产负债率66.7%,降低1.1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0%,下降1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5.0%,下降1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次数2.18次,迟缓0.07次。

建筑业生产经营情况良好。1997年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8.98亿元,比上年增长10.0%。

四、固定资产投资

199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以生产领域为重点,投向继续向基础产业倾斜,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综合效益有所好转。

投资总量保持了适度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比上年增长6.7%。县及县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2亿元,增长11.1%。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28.7亿元,增长23.7%。更新改造完成投资8.5亿元,下降11.5%;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2亿元,增长6.1%。

在建项目个数减少,在建项目平均投资规模有所增加。县及县以上固定资产施工项目385个,比上年减少7.9%。固定资产施工总规模130.6亿元,下降13.1%。新增固定资产26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由上年的59.8%下降为43.7%。

农村集体固定资产完成投资25.5亿元,比上年下降9.6%。本年施工项目个数809个,本年投产项目个数752个,投产率为93.0%。

本年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加的主要能力:金采矿8万吨/年,锻件能力140吨/年,轮胎外胎40万条/年,机制纸及纸板1万吨/年,服装40万件/年,日用玻璃制品2万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