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1-12 潍坊市统计局

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113.2亿元,同比增长35.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3%,比年初提高3.2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364家,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8家,其中国家级11家。

2007年,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746亿元,增长20.12%;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97.6亿元,增长20.1%;出口总额6.0亿美元,增长52.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5亿元,增长20.9%;实际利用外资7252万美元,增长23.6%。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5亿元,增长25.0%,实现国税收入12.6亿元、地税收入6.4亿元,分别增长42.5%、12.9%。实现工业增加值62.8亿元,增长33.7%;主营业务收入193.9亿元,增长44.6%。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新成效。全年新立项科技计划项目33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29项。申报火炬计划项目6项,总投资1.24亿元,落实资金0.45亿元。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家,年末累计达101家。

潍坊出口加工区一期围网面积1.7平方公里,已达到“九通一平”建设标准。年内已有3家企业建成投产。2007年,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亿元,进出口总额906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660万美元。

2007年,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54.7亿元,增长19.6%;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5亿元,增长17.2%;实现国税收入8.1亿元,地税收入4.5亿元,分别增长43.8%和42.7%;实际利用外资1762万美元,增长44.3%;出口总额完成1.9亿美元,增长77.7%;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1亿元,增长25.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1.9亿元,增长21.7%;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59.8亿元,增长31.2%;工业利税完成23.1亿元,增长39.0%。

2007年,潍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8.3亿元,增长19.6%;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42.15亿元, 增长38.8%;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95亿元, 增长32.2%;出口创汇1.5亿美元,增长130.8%;财政总收入达到1.95亿元,增长42.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4亿元,增长41.1%。全年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企业5家,新增市级研发中心6家。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全年新开工建设项目42个,总投资64亿元。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开创新局面。2007年,全市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45亿元,其中市区15亿元。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火车站广场建成开放;白浪河综合整治全面实施,鸢都湖垃圾山完成搬迁,河道基础工程完成总工程量的60%以上;市民文化艺术中心第一组团主体工程进展顺利,第二组团建设全面展开;市民健身中心设计、拆迁等前期准备工作加紧进行。市政设施和城市绿化得到完善提升,清平路、机场南路等15条道路改造完成。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快。完成25个旧小区和105条背街小巷整治改造,惠及居民15万人。滨海项目区建设实现新突破,海晶之恋景观工程基本建成,北海路绿化、白浪河拦水坝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7.66%;市区供水能力达到30万吨/日,燃气普及率96%,集中供热面积1300万平方米。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安康居住工程积极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方式和廉租住房制度全面建立,货币补贴试点稳步推进。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9万平方米,竣工3.8万平方米;累计为住房困难户发放住房补贴86.1万元。

环保事业取得长足进展。2007年,全市环保工作紧紧围绕污染减排和提升环境质量这一总体目标,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不断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环境状况有所改善。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个,完成污染治理项目110个,关停并转迁污染企业135个,完成清洁生产审核项目11个;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8%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8%,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2%;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358平方公里,生态示范区面积达到7592平方公里;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级别为二级,良好率为97.26%,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河流水质状况有所好转,部分河段水质明显改善。

十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教育发展实现新突破。2007年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素质教育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全市小学1383处,在校生60万人;初中352处,在校生27.2万人;普通高中66处,在校生19.2万人;中职学校60处,在校生11.4万人;普通高校10处,在校生10.5万人。普通高考各项指标连续六年名列全省第一,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和机器人比赛中获奖数量连续3年保持全国同级地市首位。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全部免除了85万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按在校生每人60元标准,建立中心城区中小学生大病医疗统筹制度;全市1322名低保家庭子女和孤儿接受了免费的高中阶段教育;对5所高校和近40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贫困学生进行救助;全市19996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为100%;全市80%以上的高中学生实现了在城区就读。各县市区教师工资全部纳入财政统一发放。理顺市区办学体制,基本形成市办高中教育、区办义务教育的格局,初步建立起住宅开发配套建设中小学的长效机制。在农村学校实施“一通二热三改”工程,50万农村孩子就学条件明显改善。一批重大建设项目相继展开,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总投资超过20亿元的190多个教育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全市教育系统利用社会资金17.37亿元,投资过亿元的项目11个。投入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配套资金1300万元,为1619所农村学校配备了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

卫生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全市卫生系统牢牢把握“大众卫生”主题,积极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扩大公共卫生服务,全市人民健康水平和健康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卫生事业运行良好。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五综十专二百社”建设步伐加快,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总体规划,市疾控中心综合大楼动工兴建,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处,站30处。农村“525”工程积极推进,建成标准化乡镇卫生院180处,标准化村级卫生室3000处。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深化。新农合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全部县市区、市属开发区列为省级试点县(市区),以乡镇为单位参合率达到了100%,参合农民受益率为48.1%。以“小病社区低收费,大病住院有保险,防保服务政府管”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被国家卫生部、英国国际发展部、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全国唯一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试点市。潍坊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全国爱卫会技术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