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2 潍坊市统计局

潍坊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潍坊调查队

(2008年2月24日)

2007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宏观调控为契机,全面实现工作指导转变,着力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积极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各项社会事业繁荣进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社会政治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全市经济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初步核算,2007年潍坊市生产总值(GDP)完成2056.02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1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7.54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1194.67亿元,增长16.5%,其中工业增加值1100.25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增加值623.81亿元,增长19.6%,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 3、9.8和5.7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23349元(按年末汇率折算为3196美元),比上年增长15.0%。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12.31:58.15:29.54调整为11.55:58.11:30.34。

2007年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生产总值完成情况: 潍城区109.45亿元,寒亭区76.66亿元,坊子区54.04亿元,奎文区92.87亿元,青州市221.06亿元,诸城市303.07亿元,寿光市 332.88亿元,安丘市132.47亿元,高密市197.92亿元,昌邑市166.93亿元,临朐县98.17亿元,昌乐县102.8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97.55亿元,滨海经济开发区54.73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18.27亿元。

第四季度反映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达154.4%,企业家信心指数147.1%。

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企业上市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年共募集资金73亿元。全年有5家公司在境内外上市,分别是沃华医药、盛泰药业、中国淀粉、富氏集团和阳光纸业;4家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分别是潍柴动力、山东墨龙、山东海龙和孚日股份。全市共有16家企业、18只股票在境内外发行上市,累计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176亿元。改革取得新成效,又有13户市属企业完成改制重组,11户市属企业终结破产程序,1户企业进入破产程序。

名牌创建工作有新突破。到2007年底,全市共有30个中国名牌,16个中国驰名商标,51个国家免检产品,162个山东名牌,14个山东省服务名牌,168个山东省著名商标。

沿海开发工作成绩显著。编制完成了《北部沿海地区概念规划》、《滨海核心区总体规划》和《北海水城规划》。加快推进滨海项目区、滨海水生态旅游发展区、临港物流区、滨海经济开发区、寿光渤海化工园、昌邑沿海经济发展区规划建设,四个工业项目区起步区实现了“七通一平”,开工项目169个,合同总投资额296亿元。潍坊港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一类口岸开放。

非公有(民营)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全市非公有(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1110.9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52.6%上升到54.0%;全市非公有(民营)经济户数19.2万户,增长4.9%;从业人员112.2万人,增长23.0%;注册资金820.6亿元,增长30.0%;纳税额143.2亿元,增长35.9%,占全部税收比重69.1%,提高了4.1个百分点。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落实年”和“执法年”活动,突出责任落实、专项整治、“三基”工作、行政许可、执法监察等工作重点,安全生产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全市累计发生各类安全事故3644起,死亡635人,同比分别下降16.9%和8.1%。

二、农业

2007年,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农民积极性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运行良好。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0.8亿元,现价增长13.7%。

主要农作物产量稳中有增。2007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99.1万亩,减少2.6%;粮食总产量447.9万吨,增长3.4%;棉花产量5.2万吨,增长12.0%;油料产量29.6万吨,增长24.1%;烤烟产量3.2万吨,增长21.7%。蔬菜产量、水果产量分别为958.4万吨和 106.5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林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全市共完成成片造林24万亩,四旁植树2600万株,林木蓄积量915万立方米。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2007年,全市生猪出栏668万头,与上年持平;家禽出栏4.16亿只,增长3.9 %;肉类总产量128万吨,增长7.0%;禽蛋产量 28.8万吨,与上年持平;奶类产量27.0万吨,增长14.5%。

渔业经济持续发展。2007年,全市渔业总产值达到26.2亿元,水产品总产量68.1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8.8%和5.7%。其中海水养殖品产量11.5万吨,增长18.6%。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991.5万千瓦,增长5.2%;农业机械总值(原值)64.9 亿元,增长6.9%;大中型拖拉机2.4万台,增长10.0%,联合收获机达到10001台,增长11.3%,玉米联合收获机达到1711台,增长59.0%。全年共完成机耕作业面积801.7千公顷、机播面积635.7千公顷、机收面积520.2千公顷。

加强村镇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2007年,全市完成村镇建设投资62.8亿元,其中小城镇建设投资16.9亿元,新建各类建筑563.4万平方米。新农村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全部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汽车、通电话,自来水受益村数达8262个。全年农村用电量57.7亿千瓦小时,增长12.1%;化肥施肥量(折纯)61.5万吨,增长1.1%。年末常用耕地面积 671.9千公顷,增长0.1%。

三、工业

工业生产效益同步提高。工业生产增长较快。截止2007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312家,比上年增加141家;实现增加值1021.7亿元,同比增长21.0%。全市工业产品销售率98.4%,比上年提高0.52个百分点。工业产品产量较快增长,统计范围内的238种主要产品中,增长的有180种,占75.6%。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及单位        2007年       比上年增长(%)

原煤(万吨)         95.2            7.9

发电量(亿千瓦时)      149.8         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