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1-12 潍坊市统计局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2000年全市共完成城市维护建设总投资6.5亿元,新增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1.8万吨/日,供水管道102公里,煤气管道17公里,供热管道14公里,新建、扩建城市道路长度80公里,新增道路面积123.1万平方米,安装排水管道105.3公里,路灯2346盏,新增公共绿地96公顷;城市用水普及率97.7%,用气普及率92.5%,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8.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5.2%。其中,市区完成城市维护建设总投资3亿元,新增城市供水管道56公里,煤气管道10公里,供热管道7公里,安装排水管道25公里,路灯1130盏,植树50.6万株,新增公共绿地39.1公顷;城市用水普及率99.3%,用气普及率91.4%,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6.9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2.2%。市区胜利街、虞河路、青年路铁路立交桥等7项续建工程和胜利东街、北宫西街、健康桥、虞虹桥等6项新建工程全部竣工;潍坊市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

环保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狠抓“一控双达标”和环境目标责任制及环保行政执法年等工作的落实,完成116个污染治理项目,投入资金15322万元,新增废水处理能力6万吨/日,新增废气处理能力163万标立方米/时。全市372套废水处理设施共处理废水24986万吨,回用15666万吨,削减化学需氧量15.61万吨,设施运行率、处理率、处理排放达标率分别为97.3%、97.4%、90.3%。全市1010台工业废气处理设施处理废气874亿标立方米,废气处理率99.6%,削减二氧化硫2.54万吨、烟尘55.97万吨、工业粉尘12.36万吨。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达到78.9%。生态建设不断加强,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60公顷,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6.5%。全年环保总投资达14.3亿元。

十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全市教育事业进一步向前推进。高等教育资源得到优化组合,在原昌潍师专、潍坊高专基础上组建的本科院校——潍坊学院开始招生。全市2所普通高校共招生5033人,比上年增加2449人,在校学生数11664人,增加4230人。成功承办了全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全市普通高考本、专科录取人数达到21260人,其中本科录取10846人,均创历史最高记录。拓宽教育投入的渠道,加快高中教育阶段学校建设。寿光现代中学、昌邑文山中学、临朐实验中学、诸城密州学村等10多所规模大、档次高、设施一流的普通高中学校相继建成,为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普通高中招生45737人,扩招近1万人,在校生113350人,增加17200人;普通中专招生11204人,在校生39730人;职业高中教育稳中求进,招生人数达到2.2万人,名列全省第一。义务教育得到巩固提高,各项监测指标均高于全省规定水平,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9.8%,巩固率达到99.9%和99.3%。努力化解初中入学高峰期,全年初中招生179561人,在校生601943人,在校生比去年增加38739人。小学布局调整进展较快,撤并农村小学960余所,校均规模比原来扩大了近一倍,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小学招生进入平稳期,全年招生83943人,在校生649067人。幼儿园3766所,在园幼儿183698人。成人高校3所,招生6095人,在校学生数16938人;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方兴未艾,年培训劳动力达到170万人次以上。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全市已有各类民办教育机构200余处,在校生4.5万人。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114所,其中各类医院、卫生院282所;医院床位1.93万张,增长2.4%;卫生技术人员2.74万人,增长3.4%,其中医生12612人,增长9%。农村合作医疗取得可喜成绩,人口覆盖率达75%;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潍城区和寿光市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称号;医学科研活跃,行评卫生科研成果148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88项。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专业文艺创作了8部大戏、4部长篇电视剧、10多部长篇小说。全市9个文艺团体全年演出2500余场,重大节日举办100余项大型文化活动,成功地举办了春节、第十七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等一系列大型团体歌舞、文艺演出、焰火晚会,极大地活跃了人民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艺术教育再创佳绩,潍坊艺校再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有40名毕业生升入了高等艺术院校。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扫黄打非”取得重大成果。文博工作全面加强,市政府公布了我市首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兴寺佛教造像东渡日本展出,引起轰动。

体育工作取得较大成绩。参加省以上比赛共获得金牌45枚,银牌67枚,铜牌46枚;我市培养输送的运动员林伟宁在第27届悉尼奥运会上,夺得女子举重69公斤级金牌。

十二、市场物价

2000年,我市积极调整和完善价格政策,调整了玉米定购保护价及蚕茧、烤烟收购价格,调整了中小学、大中专院校、医疗保健、电讯费和邮政资费的收费标准。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增长1.2%,食品类价格下降0.1%,其中粮食下降8.3%,肉禽及制品下降0.3%,鲜菜上升16.1%,衣着类上升1%,家庭设备用品类下降1%,医疗保健类下降3.9%,交通及通讯工具类下降5.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下降3.7%,居住类上升9.1%,服务项目上升15.6%。全年零售物价上升0.5%,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回升0.2%。

工业品价格呈逐渐回升态势,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1.9%,降幅较上年缩小2.4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产品出厂价格下降4%,重工产品上升0.7%,生产资料上升2.2%,生活资料下降7.6%。企业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0.9%,

十三、居民生活与人口

城乡居民收入有所增长。全市认真贯彻中央的有关规定,确保离退休、下岗职工和城镇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增发住房补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城乡居民收入得到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据抽样调查,2000年全市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07元,比上年增长7.3%;人均消费性支出5278元,增长7.3%。其中人均食品支出1796元,增长10.8%;人均医疗保健支出287元,增长57.6%;人均旅游支出增长3.6倍,人均交通通讯支出增长56.9%。年末百户城区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09台,电冰箱(柜)107台,洗衣机89台,空调器22台,移动电话17部,家用电脑和家用汽车从无到有,百户居民分别拥有3台和1辆。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437元,增长3.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70元,增长3.6%。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工资水平有所提高。全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全市联网,建成中心劳动力市场。全市职业介绍机构共办理求职登记4.65万人次,用工登记3.26万人次,介绍成功2.6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了3%以内。职工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年末全市在岗职工人数63.9万人,比上年减少4.1万人;全年工资总额49.8亿元,增长8.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735元,增长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