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面对国内外市场变化的新形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一系列政策措施,同心同德,齐心协力,继续实施“民心工程”,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内需,增加出口,深化各项改革,加快结构调整,使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1999年,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极其复杂,经济发展面临严峻考验。需求增长缓慢,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大;国内买方市场特征更加明显,给企业开拓市场带来了更大困难;市场物价持续下降,通货紧缩效应进一步显现。面对这些困难,全市及时采取措施,积极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稳步推进各项改革,扩大内需政策初见成效,全市经济保持稳定增长。1999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47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2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288亿元,增长12.1%,其中工业增加值259亿元,增长13.0%;第三产业增加值217亿元,增长8.0%。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1%,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农村改革继续深化,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土地延包30年工作进展顺利,92.7%的村已经完成;53家规模较大、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企业被确定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 企业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企业股份制改造取得新进展,全市共设立股份有限公司33家,其中上市公司5家,组建有限责任公司近200家。国有企业内部员工持股工作稳步开展,已组建企业内部员工持股会43家,以持股会为出资人之一组建有限责任公司40家,发起设立股份有限公司3家。市属企业改革力度加大,89户企业列入重点改革单位,其中产权改革已到位和进入改制程序的51户,6户企业确定了内引外联项目,4户企业依法实施了破产。县域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全市5971家县域企业改制面达70%以上,一批困难企业找到新的发展出路。 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到年底,全市共有企业再就业服务机构773个,下岗职工4.93万人,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机构并及时领到基本生活费,全年共筹集生活保障资金6278万元,支出6024万元。2.61万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达52.9%。社会保险作用进一步发挥,全年失业保险新增参保职工15.45万人,收缴失业保险基金4731万元,为1.19万失业职工发放救济金1384万元;企业养老保险参保职工达43.8万人,收缴养老保险基金5.03亿元;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45.4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达134万人。 个体、私营经济稳步发展。据工商部门统计,到1999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达34.3万户,从业人员78.2万人,分别增长2.8%、4.3%;私营企业达9256户,从业人员15.2万人,分别增长7.1%、3.4%。 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矛盾仍较突出,部分国有企业经营困难;固定资产投资下降;第三产业增长乏力;下岗职工增加,再就业压力加大;物价持续低位运行,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趋缓等。 二、农业 1999年,全市坚持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以确保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和科教兴农战略,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主要农作物产量下降。受严重干旱、部分地区洪涝灾害和种植面积减少等因素影响,粮棉油产量有所减少。全年粮食总产447.2万吨,减少9.2%;棉花总产1.7万吨,减少50.8%;油料总产13.9万吨,减少4.3%;烤烟总产5.2万吨,基本持平;瓜菜生产继续增加,总产1017.2万吨,增长5.9%,其中蔬菜总产857.3万吨,增长6.3%;水果总产97.2万吨,增长14.2%。 林业生产稳定发展。1999年全市造林面积24千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287.6千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3%。 畜牧业生产保持稳定发展。在畜产品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主要畜产品产量均有所增长。统计部门按照全国统一部署的抽样调查方法推算,全年肉类、奶类、禽蛋产量分别达95.3万吨、8.6万吨、40.3万吨,分别增长2.2%、6.3%、1.6%。猪、牛、羊、家禽出栏分别为380.6万头、37.7万头、150.5万只、32603万只,分别增长1.6%、5.5%、12.8%、2.8%;大牲畜存栏96万头,下降11.7%,生猪存栏240.6万头,增长0.3%,羊存栏114万只,增长1.5%,家禽存栏9929万头,增长9.7%。 渔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达52.2万吨,增长2.3%,其中海水、淡水产品产量分别为47万吨、5.2万吨,分别增长1.1%、14%。 农业机械化水平又有新的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662.6万千瓦,增长17.4%;农业机械总值37亿元,增长10%;农用汽车、农用运输车和机动三轮车保有量达17.2万台,增长24.7%;农用拖拉机9.2万台,机引农机具15.4万台(套),机具配套比达1:1.67。联合收割机械拥有量达4477台,增长39.3%。主要农机化项目水平稳步提高,机耕、机播、机收、机械植保面积增加,小麦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玉米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有明显提高,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小型农业机械得到推广应用。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全市191.7万农户实现户户通电,9500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汽车,通电话村数9459个,比重达99.6%;自来水受益村6005个,比重达63.2%。全年农村用电量24.45亿千瓦小时,增长11.5%;化肥施用量(折纯)50.55万吨,增长4.5%。年末耕地面积698.2千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12.9千公顷,所占比重提高到73.5%。 小城镇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年编制小城镇新一轮规划21个,累计达到215个。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7亿元,硬化道路270公里,新建公共绿地30公顷,新建农民住宅389万平方米,3.4万户居民乔迁新居。 三、工业 1999年,全市工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三年实现两大目标,以搞活国有企业、增强其竞争力为重点,努力克服不利因素影响,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加强企业管理,加大扭亏增盈力度,工业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提高。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1999年,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53亿元,增长5.0%;大中型工业完成增加值98亿元,增长12.3%;集体工业完成增加值48.3亿元,增长10.2%。股份制工业完成增加值23.4亿元,增长14.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完成增加值18.5亿元,增长28%。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轻工业和重工业分别完成增加值79.1亿元、79.2亿元,分别增长12.3%、11.7%。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