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 8.4 居住类 20.9 服务项目类 66.3 2、商品零售价格 7.5 食品类 12.4 饮料、烟酒类 0.9 服装、鞋帽类 6.4 纺织品类 12.4 中西药品类 4.5 化妆品类 13.0 书报杂志类 34.2 文化体育用品类 8.4 日用品类 3.0 家用电器类 1.4 首饰类 -0.5 燃料类 4.5 建筑装璜材料类 3.0 机电产品类 平 3、农产品收购价格 28.3 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3.0 金融保险 财政收支大幅度增长,实现了收支平衡。全市地方预算内收入6.85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9.83亿元,增长31.7%.接现行财政体制计算,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金融运行质量提高,存贷款结构较为合理。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5.11亿元,比年初增加33.95亿元,增长30.5%,其中城乡储蓄存款余额95.79亿元,比年初增加22.27亿元,增长30.3%;各项贷款余额98.02亿元,比年初增加15.98亿元,增长19.5%;全年货币净投放24.77亿元,增长14.3%。 保险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各类险种承保额达到336.42亿元,比上年增长62.6%。全市保险业务收入1.98亿元,增长22.9%,保险业务支出0.96亿元,增长20.2%,其中赔款0.86亿元,赔付率为51.1%。 科技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19项,完成率达90%以上。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06项,其中3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8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77项,评出市科技进步奖44奖,星火奖14项;申请专利85项,获得授权76项,&127;已实施26项;全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735项。 技术市场稳步发展。全市科技开发企业发展到507家,其中民营科技企业467家;从事技术贸易专兼职科技人员达到1.4万人,技术经纪人307人;认定登记技术合同680份,技术贸易成交额1.57亿元。 基层科技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市民营(厂办)科研机构发展到83家,其中行业研究所10家,从业人员达到986人;选聘科技副县区长6人,科技副乡镇长60人,科技村委副主任1728人;成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442个,从事专职技术推广服务的人员达到2161人。培植省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点11个,省高新技术企业15&127;家。省级星火骨干企业3家,星火示范乡镇3个。东营区、广饶县、利津县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活动通过市级验收,东营市被确定为省级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城市。 文教卫生 继续把教育事业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突出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围绕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需要,积极培育和输送多学科、多层次的建设人才,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共有普通高校2所,招收本、专科学生2550人,在校学生9665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3所,在校学生11927人;普通高中8所,招生6300人,在校学生18562,教师学历达标率为68.0%;初中131所,招生26075人,在校学生94785人,教师达标率99.7%;小学575所,招生34141人,在校学生达156624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6.8%;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分别达到99.7&127;%和99.5%。中、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1.46%和1.01%。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各类艺术表演团体5个,公共图书馆3个,文化馆5个,档案馆7个。各级广播电视台3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1座,电视台1座,插转台3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为100%。全年共出版各类图书216种,报纸8种,期刊23种。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共有各类医院97个,病床5808张,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731人,其中医生3320人。每万人拥有床位达到35张、拥有医生20人。全市基本普及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计划免疫“第三个85%”通过国家级验收。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市有1处体育运动学校,6处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在校学生500人,专职体育教练63人。全年取得省及省级以上金牌10枚,银牌18枚,铜牌14枚。有89.3%的在校学生达到《国家体育标准》。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6562元,比上年增长15.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2119元,增长29.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8.8%。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5040元;增长20.9%;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632元,增长33.3%。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13.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2.6平方米,住房质量普遍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