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东营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经济运行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发展协调性进一步改善,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初步测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50.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3.27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92.66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4.38亿元,增长20.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7%、81.7%和16.6%。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13:82.28:13.59调整为3.67:82.23:14.10。人均GDP 74048元,比上年增长15.8%,按现行汇率折算为9490美元。 农林牧渔业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业实现稳定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4.6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农业产值47.8亿元,比上年增长3.8%;林业产值1.1亿元,下降4.1%;牧业产值26.4亿元,增长17.1%;渔业产值21.7亿元,增长9.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6亿元,增长2.4%。 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全市粮食作物面积180.8万亩,比上年增加17.5万亩,增长10.7%。其中,夏粮78.7万亩,增长15.7%;秋粮面积102.1万亩,增长7.1%。全年粮食总产量76.7万吨,增加11.8万吨,增长18.2%。其中夏粮总产32.7万吨,增长16.9%;秋粮总产44.0万吨,增长19.1%。 棉花产量大幅增加。由于棉花种植效益相对较高,全市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增加,达到155.2万亩,增长11.8%;棉花总产12.4万吨,增长18.4%。 油料、瓜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全市油料面积2.6万亩,比上年减少7.7%;产量0.6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蔬菜面积52.6万亩,下降0.2%;产量212.4万吨,增长1.4%;瓜类面积4.6万亩,下降2.2%;产量13.1万吨,下降2.1%。水果产量9.6万吨,增长18.6%。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围绕生态市建设,进一步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突出了荒地、沿路、沿河、沿海和环城绿化。全市人工造林面积6.0万亩。其中,用材林0.2万亩,经济林2.1万亩,防护林3.7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20.6%。 畜牧业生产实现新发展。全市年末牛存栏总量23.4万头,下降3.0%。其中,奶牛存栏2.9万头,增长2.7%。羊存栏103.9万只,增长4.1%。生猪存栏44.5万头,增长3.3%。肉类总产量21.5万吨,增长16.1%。禽蛋产量12.5万吨,增长14.9%。奶类产量9.1万吨,增长9.5%。 渔业生产平稳增长,名优新品种养殖不断扩大。水产品总产量45.0万吨,比上年增长7.2%。其中海水产品产量34.8吨,增长7.9%;淡水产品产量10.2万吨,增长4.7%。南美白对虾、海参、大闸蟹、泥螺等优质水产品养殖规模明显扩大。大闸蟹养殖面积50万亩,年繁育大闸蟹苗种2万公斤,商品蟹5000吨,扣蟹3.5亿只。海参养殖面积5325亩,产量26吨。水产品加工产量1.7万吨,增长7.6%;远洋渔业产量2790吨,增长39.5%;休闲渔业收入0.4亿元,增长24.9%。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认定无公害水产品产地14处, 认证无公害水产品20个。 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农村基本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年农村用电量4.2亿千瓦小时,增长6%。化肥施用折纯量13.0万吨,增长5.7%。全市有效灌溉面积230.4万亩,增长4.8%。其中,节水灌溉面积37.9万亩,增长24.2%。建成旱涝保收农田135.8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196.7万千瓦,增长3.2%。主要农机具普遍增加,其中自动联合收获机1377台,增长18.8%。全市1781个行政村均实现了村村通汽车、通电话、通自来水。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107.6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其中,地方工业实现增加值440.4亿元,增长42.0%。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03.0亿元,增长52.1%;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004.6亿元,增长20.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85.2亿元,比上年增长63.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8.9亿元,比上年增长47.5%。优势产业较快增长。规模以上造纸及纸制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26.1亿元,比上年增长37.0%;石油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17.3亿元,增长31.8%;橡胶制品业实现增加值28.2亿元,增长53.0%;纺织业实现增加值35.5亿元,增长46.7%;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20.5亿元,增长60.6%。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不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722.0,比上年提高68.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541.8亿元,增长17.0%。其中地方119.8亿元,增长55.2%。实现利税769.8亿元,增长29.9%。其中地方173.8亿元,增长58.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9.14%,比上年下降0.16个百分点。食用植物油、小麦粉、轮胎外胎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呈现较大幅度增长。 建筑业生产与效益同步增长。全年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45.3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全员劳动生产率13.4万元/人,增长14.1 %;利润总额6.0亿元,增长7.5%。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9.9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增幅比上年回落14.2个百分点。当年新增固定资产507.4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83.2 %。 从三次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6.8亿元,增长30.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17.1亿元,增长27.4%,其中工业完成投资382.4亿元,增长24.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76.0亿元,增长5.3%。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控股完成投资272.1亿元,其他经济完成投资337.8亿元。全市固定资产新开工项目1091个,施工项目1214个,竣工项目924个,全年项目建成投产率76.1%。 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效显现,房地产投资回落。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1.93亿元,下降10.8%。其中住宅投资27.8 亿元,增长3.9%,占整个房地产开发投资的66.3%。房屋施工面积553.9万平方米,增长7.7%。其中住宅469.4万平方米,增长28.9%;房屋竣工面积229.5万平方米,下降2.5%,其中住宅191.6万平方米,增长2.0 %。全年商品房销售166.0万平方米,增长2.7%。商品房销售额39.1亿元, 增长21.3%。 国内外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繁荣,现代商业加快发展。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5亿元,增长16.5%。其中,市的消费品零售额129.2亿元,增长29.0%;县的消费品零售额20.2亿元,下降3.6%;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4.1亿元,下降13.5%。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中,通讯器材类零售额1.1亿元,增长83.6%;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5.8亿元,增长58.9%;汽车类零售额5.9亿元,增长59.5%;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7.1亿元,增长37.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9.8亿元,增长50.7%;化妆品类零售额1.8亿元,增长13.7%;金银珠宝类零售额1.0亿元,增长40.9%;日用品类零售额2.6亿元,增长25.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3.9亿元,增长65.4%。 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1个,成交额31.5亿元,比上年增长3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