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科学技术 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技事业全面推进。全市科技活动机构179家,其中国有事业性科研机构6家,省级研究推广中心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高等院校省部级科研机构25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科研机构115家。科技活动经费支出24.2亿元,较上年增长8.2%。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市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77项,其中省级70项,国家级37项;14项新产品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16个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省火炬计划;取得科技成果110项,21项成果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7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7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2312件,专利授权1048件;认定登记技术合同2100份,技术交易额8.8亿元,较上年增长2.4%。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劲。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24家,新增20家;其中国家级13家,新增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5.6%,比上年提高2.11个百分点。全市建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新增7家;省级研究推广中心5家。 科技创业园区实现新突破。全市建成各类科技创业中心6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4家;孵化面积2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57家,吸引科技创业人员460余名。产学研结合不断深入。全市引进高新技术项目65个,聘用人才102名。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年末,全市有高等院校5所,研究生招生1108人,在校生3312人,毕业生549人。普通高校招生13923人,毕业生8492人,在校生41300人。成人高校、网络教育招生21934人,毕业生11614人,在校生50724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全市普通中专学校1所、其他学院(校)附设中专部5处,招生2032人,毕业生1626人,在校生5483人。职业高中学校8所,招生5362人,毕业生336人,在校生12838人。技工学校1所,招生1412人,毕业生788人,在校生3650人。普通高中29所,招生17041人,毕业生14519人,在校生48600人。普通初中82所,招生20082人,毕业生28724人,在校生71523人。小学220所,招生24455人,毕业生17889人,在校生139356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招生28人,毕业生26人,在校生299人。幼儿园501所,在园幼儿57295人。全市初中入学率100%,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5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8座,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全市农村有线电视通村率和入户率分别为99.5%和75.0%。推出了《天南地北中国行》、《经济信息联播》、《交警直播室》、《0546》、《民生在线》等一大批精品栏目。现代吕剧《马书记上任》在第四届“中国滨州?博兴小戏艺术节”获一等奖。小说、散文、戏剧、报告文学等作品50多件在全国全省刊物发表,其中王秋林创作的《欲望城》获得全国第20届田汉戏剧奖二等奖。全年累计送电影下乡1000场,累计送戏下乡800余场,观众达到50万人次。东营日报精心策划实施了《走进新农村》、《春夏秋冬看东营》、《环渤海采访行》、《记者油田采风》、《“双十工程”摄影系列报道》、《巩固创城成果大家谈》、《文明市民话荣辱》、《公民道德系列话题》、《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宣传。获省以上各类新闻奖项105个,其中山东新闻奖一等奖1个,二、三等奖8个。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社会公共卫生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08个,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7436张,卫生技术人员8331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7个。共有卫生院52个,床位1680张。 加强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群众就医条件。在实施省“360”工程的基础上,按照每处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达两千”、设备配备“五个必备”、技术骨干培训“七个一”的标准进行了建设装备。年内建成省级卫生镇5个,市级卫生镇4个,省级卫生村32个,市级卫生村140个。全市120院前急救网络单位达到22家、急救车42部、从业人员400多人,服务范围覆盖全市。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治,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全市共报告乙类传染病3059例,下降14.12%,丙类传染病1147例,无甲类传染病发生,全市未发生重点传染病爆发流行。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全部建立了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全市共接种乙肝疫苗178.49万针次,目标人群全程免疫率达到95.94%。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在山东省21届运动会上我市获得17枚金牌,7.5枚银牌,5枚铜牌的优异成绩,创历史最好水平;由我市培养输送的运动员李燕在第十五届多哈亚运会女子25公里场地记分赛上夺得金牌,实现了我市运动员获得全运金牌后的又一个历史性突破。 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小幅增长。年末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户数为60.6万户,人口为181.8万人,比上年增长0.7%。其中,男性人口92.3万人,女性人口89.5万人。全市全年出生人口1.7万人,死亡0.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5‰。年末暂住人口15.0万人,其中男性9.0万人,女性6.0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741.9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工薪收入15331.0元,增长10.4%。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0697.8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食品消费支出2706.1元,增长3.3%;衣着消费支出1767.7元,增长17.1%;家庭设备用品服务消费1003.2元,增长60.4%;居住消费1271.7元,增长69.3%;医疗保健支出697.9元,下降9.4%;交通通讯支出1056.7元,下降3.5%;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799.0元,下降2.4%。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即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25.3%。全市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3.1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8辆、摄像机14架、空调器119台、微波炉40台、家用电脑60台、健身器材13套、钢琴3架、照相机74架、影碟机76台。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生活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157.1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来自第一产业的纯收入2737.0元,增长16.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07.0元, 比上年增长10.5%。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112.2元,增长10.2%;衣着消费支出216.7元,增长16.7%;居住消费支出740.9元,增长2.6%;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38.9元,增长51.4%;交通通讯消费支出497.4元,增长3.0%;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450.7元,增长9.7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7%。全市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为30.5平方米。年末农民每百户拥有家庭汽车4辆、摩托车74辆、影碟机51台、移动电话68部、彩电95台、电冰箱31台、洗衣机54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