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这个中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城市现代化步伐加快,国民经济各项主要指标稳步上升,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初步测算,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1.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亿元,比上年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405亿元,比上年增长9.0%;第三产业增加值64.5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地方国内生产总值2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9014元,比上年增加1875元。一、二、三产业比例为6.4∶80.7∶12.9。 农业 2001年,全市适应农村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以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2亿元,比上年增长6.0%。 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粮经面积比例由上年的60∶40调整到51:49。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70.3万亩,比上年减少15.6%。其中夏粮播种面积为118.3万亩,比上年减少17%;秋粮播种面积152万亩,比上年减少14.5%。棉花种植面积58.8万亩,比上年增长103.1%。 蔬菜种植面积持续增加,名优特品种比重不断提高。全市各级政府积极引导农民瞄准市场,不断引进优良品种,大力推广高温大棚、拱棚和滴灌等新技术,提高了瓜菜质量和种植效益。品质高的精细菜和名优特品种比重增大。瓜菜种植面积达60万亩,比上年增加1.5万亩,增长2.5%。瓜菜总产量达204.7万吨,增长7.8%。 经济林面积增加,结构更加优化。2001年,全市经济林在面积稳步增加的基础上,加快了内部结构调整和优化。全年造林面积12.35万亩,增长23.5%,其中育苗面积0.9万亩,比上年下降25%;经济林面积为9.97万亩,同比增加3.11万亩,增长45.3%。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2%。 畜牧业生产步伐加快。全市畜牧业向着规模化经营、特色养殖和提高畜产品品质的方向发展。随着小尾寒羊、波尔山羊及优良肉牛、奶牛品种的推广,畜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渔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全年水产品总量达29.09万吨,比上年增长6.51%。其中海水产品22.05万吨,比上年增长6.1%,淡水产品7.04万吨,比上年增长7.87%。在海水产品产量中,海洋捕捞11.96万吨,比上年下降2.78%,海水养殖10.09万吨,比上年增长18.94%。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得到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胜利灌区节水改建工程、“小康型”农村饮水工程圆满完成。改扩建了永镇、哨头、马家等水库,新增蓄水能力5000万立方米,一次性蓄水能力达到8.29亿立方米。黄河防汛和内河排涝工程全面竣工。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8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8.8万亩,节水灌溉面积9.47万亩,进一步增强了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53.12万千瓦,增长3.1%;农用运输车保有量2.99万辆,增长3.5%;联合收获机拥有量1953台,增长10.2%。农村用电量2.76亿千瓦时。 工业 全市工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良好局面,工业品出口步伐加快,产销衔接水平良好,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37.94亿元,同比增长9.14%。其中,地方工业完成增加值51.51亿元,同比增长20.9%,是全市工业保持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在总计中,轻工业和重工业完成16.44亿元和321.50亿元,同比增长30.28%和4.34%。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323.03亿元,增长3.35%。 产销衔接良好。全市工业累计产销率为99.40%,同比提高0.17个百分点。其中地方工业产销率为97.47%,同比下降0.37个百分点;国有工业产销率为97.98%,同比提高0.04个百分点;国有控股工业产销率为99.72%,同比提高0.40个百分点;股份制工业产销率为99.58%,提高0.27个百分点;轻工业产销率为97.86%,下降1.37个百分点,重工业产销率为99.58%,提高0.37个百分点;大中型工业产销率为99.64%,提高0.34个百分点。 产品结构随市场的变化而逐步调整,骨干工业产品产量增长明显。全市重点调度的60种产品中,有43种产品较去年同期增长。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地方工业经济效益增长显著。受石油价格下降幅度较大的影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32.9亿元,比上年下降3.85%;其中地方工业163.72亿元,增长22.5%。实现利税212.35亿元,比上年下降16.69%;其中地方工业23.07亿元,增长15.8%。实现利润156.13亿元,比上年下降17.58%;其中地方工业14.94亿元,增长21.6%。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62.17%,下降71.4个百分点;其中地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7.01%,下降9.6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贡献率为36.05%,比上年下降12.2个百分点,高出标准值25.35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51.41%,比上年提高26.8个百分点,高出标准值31.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逆指标)为38.21%,比上年下降17.52个百分点,低于标准值21.79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4.02%,比上年下降11.85个百分点,高出标准值40.3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72058元/人;流动资产周转率为3.99次,比标准值高出2.47次。 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全市继续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战略,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0.74亿元,增长6.7%。其中地方完成投资83.06亿元,增长28.8%。全市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76.26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地方完成48.58亿元,增长18.5%。基本建设完成投资73.04亿元,增长35.4%,其中地方项目23.77亿元,增长13.9%;更新改造完成投资89.07亿元,其中地方项目10.66亿元,增长10.8%。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利津黄河公路大桥、王庄灌区改扩建等项目建成投产。胜利灌区节水改建工程等一批水利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华泰集团16万吨/年新闻纸、俊富9000吨/年无纺布等重点项目竣工投产。西二路北段改造、西四路南段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胜利完工。教育、文化、卫生及城市配套项目均按要求完成投资计划。清风湖公园、电力枢纽楼已开工建设。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势迅猛。全市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14亿元,比上年增长52.7%,其中住宅投资3.65亿元,增长24.4%。商品房屋销售额4.65亿元,增长21.1%,年末商品房屋空置面积17.3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7.16万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