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2 青岛市统计局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向实现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社会繁荣进步,民生持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3206.58亿元,增长1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3.95 亿元,增长0.9%,第二产业增加值1677.17亿元,增长17.2 %,第三产业增加值1345.46亿元,增长16.2%。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6.6:51.8:41.6调整为5.7:52.3 :42.0。

宏观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6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5.77亿元,增长28.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36.79亿元,增长16.6%。税收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国税系统组织税收收入(含海关代征)494.71亿元,增长25.9%;地税税收收入142.79亿元,增长18.1%。宏观经济景气保持高位运行,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信心与预期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年末达到137.46,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的企业景气指数为156.73。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0.9,比上年上升0.9%,其中,食品、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分别上升1.7%、2.7%、1.9%、1.7%、3.9%,衣着、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分别下降 0.6%、1.1%、1.8%。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01.08,上升1.0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105.8,上升5.8%。房屋销售价格指数106.9,上升6.9%;房屋租赁价格指数110.1,上升10.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自主创新能力和能源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对外经贸面临更大压力,农民增收难度较大,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劳动力等方面的制约加重等。

二、农 业

2006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三农”政策,不断加大农村投入,促进了农业稳定发展。

粮食生产基本保持稳定,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9.79万公顷,下降0.3%,总产量达到303.93万吨,下降3.5%。2006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41.29万公顷,下降1.9%。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33万公顷,下降17.5%;森林覆盖率32.95%,提高1.25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幼林抚育面积1.81万公顷,下降21%。

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畜牧业生产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突出结构调整、示范园区建设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重点工作,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步伐加快。

渔业生产产量下降。水产品总产量125万吨,下降1.8%,其中,捕捞产量38.80万吨,下降3.1%;养殖产量86.20万吨,下降1.2%。海、淡水养殖面积6.19万公顷,下降4.4%。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改善。2006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50.65万千瓦,增长5.0%。农用拖拉机17.12万台,农用载重汽车1.11万辆;农村用电量41.38亿千瓦时,增长11%;地膜覆盖面积15.78万公顷,下降9.9%。

三、工业与建筑业

全市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2006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 1527.49亿元,增长17.9 %。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72.78亿元,增长23.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219.18亿元,增长13.7%;集体企业完成113.28亿元,下降17.3%;股份制企业完成685.5亿元,增长21.9%;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完成516.7亿元,增长36.7% ;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71.52亿元,增长33.5%。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轻工业增加值700.15亿元,重工业增加值772.63亿元,分别增长19.7%和26.3%,轻重工业的比例为47.5:52.5。

规模以上工业运行质量显著提高。2006年实现利税总额411.91亿元,增长25.3%;利润192.38亿元,增长27.0%。主营业务收入5190.77亿元,增长21.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7.43,比上年提高4.43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3%,产品销售率为97.9%。

高新技术产业为全市工业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29.18亿元,增长21.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44.24%。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149.68亿元,增长 10.3%。实现利税总额23亿元,增长19.9%。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全市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依法加强土地管理和集约利用土地,优化信贷投向,切实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全面清理新开工项目。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485.7亿元,增长19.8%,较上年下降25.8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6.5亿元,比上年增长3.2%;第二产业投资814.3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投资644.9亿元,增长24.7%。

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5478个,新开工项目 4305个,竣工项目568个;在建项目计划总投资规模3396.2亿元,增长23.2%。全年新增固定资产443.4亿元,项目建成投产率10.4%,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29.8%。

全市各类房屋竣工面积1328.2万平方米,下降3.7%,其中,商品房竣工面积652.5万平方米,下降19.6%。商品房销售面积 736.5万平方米,下降14.4%。

五、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业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公路建设成效显著,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913.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525公里。港口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港口吞吐量2.24亿吨,增长19.8%;外贸吞吐量1.68亿吨,增长18.7%;集装箱吞吐量770万标准箱,增长22.0%。

航空运输保持较快增长。年末拥有国内航线77条,国际(地区)航线13条,全年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637.81万人次,增长14.9%;航空行货邮吞吐量14.05万吨,增长13.9%。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6.95亿元,增长18.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6.69亿元,增长15.9%;电信业务总量110.26亿元,增长19.1%。信函7671.1万件,下降4.3%;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和提高,2006年互联网用户累计达106.74万户,增长27.3%,使用时长达420.5亿分钟,增长48.9%。年末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325.51万门;年末市话用户达到211.61万户;全市移动电话发展到519.97万户,其中年内新增187.4万户。

旅游业强劲增长。全市旅游总收入达325.2亿元,增长26.7%,其中国内旅游总收入281.8亿元,增长26.6%;国际旅游收入5.43亿美元,增长30.8%。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886万人次,增长14.7%;其中国内游客2801万人次,增长14.4%;海外游客85万人次,增长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