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十一、城市建设 建成区面积267.12平方公里,增长6.6%。城市平均每天供水量90.6万吨,增长2.9%。城市全年实际用水量3.3亿吨,增长4.9%,其中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分别为1.2亿吨和2.1亿吨。 城市使用液化气、煤制气、天然气的总户数达到113.6万户,全年供应液化气总量 8.3万吨;供应煤制气总量8691万立方米,下降8.7%;供应天然气总量21766万立方米,增长20.2%。城市气化率达到100%。 全社会用电量250.1亿千瓦时,增长5.8%。其中,工业用电165.2亿千瓦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40.3亿千瓦时,分别增长4.4%和7.8%。全年新增供热面积771万平方米,累计供热面积达到4852万平方米,增长18%。 年末市区公共汽、电车线路201条,增长4.2%。共有营运的公交汽、电车4681辆,增长3.5%。年末全市共有出租汽车9241辆,增长12.4%。 年末城市道路总长度3668公里,扩建、翻建道路139条,城市排水管道总长度4245公里。 居住条件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年末城市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26.8平方米,增长13.2%;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0.7平方米,下降0.7%。廉租房新开工面积16.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0.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开工面积9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96.4万平方米。 十二、环境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全年空气质量按功能区达标率为100%;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3天,优良率91.2%,与上年持平。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3.4分贝,市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8.2分贝。市区共植树124万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5%。市区园林绿地面积达15631公顷,增长1.7%;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89公顷,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3平方米。全市现有公园数量47个。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8.25%和8.2%,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2.34%和12.05%。亿元GDP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8.75%。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761.56万人,净增人口35737人。其中,市区276.25万人,增长0.25%;五市(县级)485.3万人,增长0.6%。全年新出生人口68859人,出生率为9.06‰;死亡人口55703人,死亡率为7.3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3‰。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64元,增长14.6%;人均消费支出14999元,增长12.1%;城市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37.4%。农民人均纯收入8509元,增长13.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303元,增长12.0%;农村恩格尔系数37.7%。全市社会职工平均工资22986元,增长9.2%;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3296元,增长8.8%。 就业局势稳定。2008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254.1万人,增长1.7%。全年通过各种渠道共安排失业人员实现就业17.87万人。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1%,提高0.28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系统逐步完善。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人数为169.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37.4万人,全年累计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为6.75万人。2008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壮大。2008年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22721张,收养16600人。 注: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规模以上投资统计范围包括城镇、农村5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 4.市话交换机总容量包括小灵通容量。 5.社会职工平均工资是指各单位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工资额,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私营经济单位等。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指各单位在岗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工资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