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2 青岛市统计局

199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增长的趋势,“高增长、低通胀”的宏观格局基本形成,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向“两个转变”继续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一、综合

全市经济实现了“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了适度、快速增长的趋势。

初步统计,199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7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6亿元,下降13%;第二产业增加值383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298亿元,增长16.4%。

市场价格总水平趋于基本稳定。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善,买方市场的初步形成和政府宏观调控措施的加强,全年物价在低价位上平稳运行,呈现涨幅低、波动小的特征。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升0.2%,居民消费价格上升4%,涨幅分别比上年回落5.8个和8.6个百分点。均为1985年以来的最低涨幅。

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高幅度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47.26亿元,增长25.7%;总支出56.06亿元,增长20.3%。全市财政已连续5年保持较高增幅,市和各区、市均实现收支平衡,并全部消化了历年赤字。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宏观经济效益得到改善

产业结构有所变化。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增幅比上年提高了10.7个百分点。全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4.55%、48.05%和37.4%,上年为18.7%、46.3%和35%。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工业生产中,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45.6%,高于国有、集体20多个百分点,工业生产中国有、集体、其他三种经济类型已形成“三足鼎立”格局;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占31.5%,集体占17.5%,私营个体及其他经济类型占51%。

宏观经济效益得到改善。科技进步、企业改革以及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稳步提高。全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20797元,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7577元,下降12.6%;第二产业28048元,增长15.0%;第三产业31844元,增长11.1%。

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股份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进程加快,新设立股份有限公司56户,累计达107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由40户扩大到60户,40户先期试点企业资产负债率由84%降到65%;新组建企业集团15户,累计已达98户;海信、东方两户企业上市,上市公司已达6家。中小企业改革全面展开,新改制企业835户,累计改制4060户。

企业联合、兼并和收购力度加大,海尔、海信、颐中、青啤等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和以双星集团、红星化工集团为代表的产业梯度转移有了新的发展。

社会保障、住房制度改革加速推进。企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进行了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框架基本建立,投保率已达40%以上。全市公房出售以及商业银行实施的住房抵押贷款均取得较大进展。

前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下岗职工增多;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减弱;农业生产受灾严重,部分农产品产量下降较大。

随着市场对生产导向作用的增强,加剧了企业的优胜劣汰,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到1997年底,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亏损面达26.9%,亏损额达13.9亿元;在全市内贸大中型企业中,亏损面28.6%,比上年上升7.2个百分点。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已连续两年低于经济增长,其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持续减弱,将影响到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农业生产由于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主要农产品产量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农业基础地位仍较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农业

1997年政府加大对农业、农民的保护力度。定购粮按1996年确定的价格收购、议价粮按保护价格敞开收购的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切实的利益。

农业生产遇到特大旱灾,除夏粮外,其余农产品产量均受到影响。

林业生产受旱灾影响较大。全年完成造林面积0.43万公顷,比上年下降47.2%;森林覆盖率22.5%,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完成幼林抚育面积2.04万公顷,比上年下降22.2%。

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发展势头。

渔业生产稳定发展。水产品总产量98.13万吨,比上年增长5.9%,其中,捕捞量43.03万吨,养殖产量55.1万吨,分别增长25.0%和-5.4%。海、淡水养殖面积3.64万公顷,增长3.1%。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有所改善。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26.7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6%。农用拖拉机6.68万台,增长12.0%,农用载重汽车0.81万辆,增长11.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9.21万公顷,增长1.0%,全年化肥施用量28.99万吨(折纯),农村用电量15.1亿千瓦小时,增长5.0%。

三、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生产在改革和调整中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41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45.8亿元,增长23.5%。在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85.4亿元,增长8.7%;集体企业完成83.1亿元,增长23.6%;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企业为主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77.6亿元,增长45.6%。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大中型工业企业表现出明显优势,完成增加值125.9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占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1.2%。轻工业发展快于重工业,全年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63.5亿元,重工业完成增加值82.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2%和9.3%,轻重工业的比例为66.5:33.5。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6.77%,比上年上升6.0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60.74亿元,增长12.9%,其中利润总额17.89亿元,增长47.4%。企业产销衔接水平提高,全年产品销售率为97.58%,比上年上升0.81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17.1%,上升12.8个百分点。企业产品质量及新产品开发等有所提高,有16种产品获得山东省名牌产品,有54种产品获得市级名牌产品。全年共研制开发新产品862种,其中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的180种,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349种,填补国内空白的72种。已投产的新产品738种,投产率为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