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高新区建设持续快速发展。2005年,按科技部口径,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63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162亿元,利税56亿元,出口创汇3.2亿美元,分别增长33.7%、34.6%、48.7%、30.9%。按在地统计口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5.3亿元,增长20.2%;工业增加值71.7亿元,增长20.1%;利税19.1亿元,增长37.4%;出口创汇1.05亿美元,增长39.1%;新引进项目817项,项目总投资146.2亿元,增长27.1%;实际利用外资8120万美元,增长503.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0亿元,增长78.0%;新开工项目70项,新开工建筑面积121万平方米,新竣工建筑面积101万平方米;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73项,其中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12项。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年末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152个,博物馆9个,档案馆14个,公共图书馆8个,文物保护单位共335处,其中国家级8处。全年出版报纸16.82亿份,各类杂志9.4亿册,图书3.3亿册。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分别为100%和99.84%,广播平均每日播出时间375:40,电视平均每周播出时间2741:35,分别增加24:00和41:25。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917个,其中医院153个。年末卫生机构病床2.44万张,比上年增长1.48%;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48万人,增长2.36%,其中:执业医生1.29万人,增长2.16%。每千人拥有病床4.08张,每千人拥有执业医生2.16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86%。 体育事业又创佳绩。2005年,济南运动员在洲际比赛中获金牌6枚,银牌1枚;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10枚,银牌9枚,铜牌11枚;在全省比赛中获金牌169.5枚,银牌124枚,铜牌107枚。 十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全年城市建设投资达到260亿元。全年道路建设总投资25亿元,开工建设道路279公里,河道整治91公里。城市道路养护保洁工作成效明显,城市道路完好率达到96%,城市道路保洁率达到99%。年末城市绿地覆盖率达到39.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0平方米,提高0.4平方米。建成区面积达到220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24.2%。 城市公用事业快速发展。全年管道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供气量分别达到5910万立方米、5万吨和8000万立方米,用气人口249万人;用气普及率达97.2%,提高0.2个百分点。集中供热面积3255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达46%,提高3个百分点。全年自来水供水量3.2亿吨。公交事业继续迅速发展,年末拥有各种营运车辆1096辆;全年客运量5.6亿人次,增长12.0%。年末拥有各种类型出租汽车7700辆。全市全社会用电量152.9亿千瓦时,增长15.6%,其中居民生活用电25.2亿千瓦时,增长22.3%。 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年末市区累计建成烟控区面积为269.16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为127.56平方公里。城市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分别为0.127毫克/立方米、0.059毫克/立方米和0.024毫克/立方米。良好以上天数262天。水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9.4分贝,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3.5分贝,均达到国家标准。 十三、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残疾人事业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99.5万人。其中:企业参保职工81.67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员17.81万人。纳入社会统筹的离退休人员28.49万人,增加1.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6.12万人,增加12.9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64.95万人;农村卫生保健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农民174.4万人,参保率达86%,报销金额1970元。2005年底,全市有6.8万城镇低收入人口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有3.3万农村人口享受农村低保,发放低保金1264.9万元。全年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6230人次。 社会福利事业加快发展。新建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老年之家”145处,改扩建农村敬老院51个。五保供养工作得到加强,集中供养4263人。全市老年公寓35处,床位2989个。 残疾人事业有新的进展。全年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各种康复服务2.3万人次,免费培训残疾人10200人,11408人实现就业;投入经费170余万元,2554名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家庭学生得到救助。建成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投入扶持资金100万元,创建28个“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辐射带动5000户贫困残疾人走上致富之路;建立“我的兄弟姐妹捐助便利店”,发放价值107万元的生活用品;投资500余万元,对409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整座危房进行新建、翻建。 十四、人口、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均衡增长。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597.4万人,比上年增长12.5‰。全市男女性比例为101:100。全市人口出生率10.1‰,持平;人口死亡率6.4‰,下降0.1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3.8‰,下降0.05个千分点。人口机械增长率8.5‰,下降2.44个千分点。市区净迁入人口4.9万人;2005年末暂住人口55.8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全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年均劳动报酬16472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5.8%。其中:中央属单位人员平均29780元,增长18.6%;省属单位人员平均27455元,增长19.9%;市及市以下和其他单位人员13051元,增长14.5%。2005年,城市市区居民(非农业)可支配收入13578元,增长13.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10元,增长14.0%);农民人均纯收入4812元,增长14.6%,高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0.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略有缩小。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1895元,增长39.4%;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1681元,增长34.9%;外出务工收入544元,增长11.3%;因免缴农业税费和粮食直补相应增加收入46元,增长20.9%。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市区居民(非农业)人均消费性支出9227元,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03元,增长14.2%。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生活质量提高。城市居民消费更注重消费质量,休闲娱乐享受型消费发展迅速,人均休闲娱乐等服务支出93.8元,增长17.2%,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10.2%,提高0.9个百分点。城市恩格尔系数(注11)33.0%,农村恩格尔系数39.1%。 城乡居民储蓄大量增加。2005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024.4亿元,比年初增加153.9亿元,增长17.7%。 |